最新活動

2012/10/22【聯合晚報╱許金川】

許金川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三個新娘子,談起洞房花燭夜的感覺。

第一位新娘子用四個字形容:「原來如此!」這原來是古代蘇東坡妹妹蘇小妹的新婚感言。

第二位新娘子:「早該如此!」大概等是的太久了……想不到……

第三位新娘子:「不過如此!」可能當晚沒有達到新娘子的期待值。

同樣的新婚感受,每人各有不同,其中牽涉到太多的因素了。

同樣的道理,得了B型肝炎,每個人的境遇也不同。在以前沒有B型肝炎疫苗的年代,如果母親有B型肝炎帶原,母親生產時,B型肝炎病毒就可能經過胎盤及產道傳給新生兒,如果母體病毒多,傳染力也強,新生兒感染B型肝炎的機率也大。以前B型肝炎病毒無法定量,但能檢測e抗原做為參考指標,e抗原是B型肝炎病毒繁殖力強時分泌的一種蛋白,e抗原陽性表示病毒多,感染力也強,母親如果e抗原陽性,小孩感染B型肝炎的機率在90%以上;如果e抗原陰性,則感染率只有30%左右。因此e抗原陽性之母親,其新生兒除了注射B型肝炎疫苗之外,還要在出生24小時內注射一劑免疫球蛋白。

在沒有B肝疫苗的年代,同樣是B型肝炎帶原的母親,有些小孩會傳染成為帶原者,有些小孩則自己產生免疫力有了B型肝炎抗體。除了母親的病毒量因素之外,會不會成為帶原者與小孩自己的免疫力有關。不同的孩子,另有一半是來自父親的基因,因此免疫系統自然也不太相同。

另一方面,同樣是帶原者,有些人一輩子可與病毒相安無事,這種人以前稱為「健康帶原者」,現在則稱為「不活動型帶原者」。有些人肝指數一直高高低低,成為所謂慢性B型肝炎患者,之後演變成肝硬化,其中有一部分人再演變為肝癌,這種「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不歸路,俗稱為「肝病三部曲」,每年讓台灣一萬多人往生,造成一萬多個家庭破碎,實在不可輕忽啊!

全文網址: B肝帶原者 境遇大不同 - 愛肝加油站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19718#ixzz2ieRKKQRj
Power By udn.com

湯湯的分享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11/26  【元氣周報/諮詢/胡瑞庭醫師(國泰醫院總院肝臟中心主任)】

發炎組織 刺激橫膈神經
向上反射 致同一側肩痛

Q:不是說肝臟是沉默的器官,沒有神經,不會痛嗎?為什麼我這麼痛,還痛在別的地方?其他的肝臟問題,是不是也會出現這類讓病人沒有警覺、醫師也不易診斷的「非典型症狀」?

A(胡瑞庭醫師答):一般而言,肝病很少有症狀,因為肝臟內沒有神經。不過,肝臟表面有神經,少數肝病變會引發咳嗽,或右上腹、右肩疼痛,因為症狀表現得較特別,病人不易警覺,醫師診斷時也容易被誤導。

以妳的案例來說,肝臟的囊腫相當大,感染發炎的組織由肝臟裡面往外頂到表面,刺激橫膈膜神經向上反射,造成同側的右肩及右上腹疼痛。
除了肝囊腫之外,肝膿瘍或是肝腫瘤的體積變大時,也會由內而外頂到肝臟表面,刺激橫膈膜,或是出現咳嗽的症狀,或是以手指敲打右上腹時會痛。如果老是咳嗽不好,照X光又沒有異常,而右上腹有「敲痛」反應,就須留意是不是肝的問題,最好找肝膽專科醫師診斷。

我有一個病人,因為背痛,看醫師看了三個多月,一直當肌肉發炎處理。後來轉到我這裡檢查,解開上衣,明顯看到肋骨下緣處有凸起,觸診就摸到拳頭大的腫瘤,已是肝癌末期。

另一個案例,是位大學教授,因為咳嗽不舒服,在診所看了近一個禮拜,當成感冒處理。後來症狀變嚴重,轉來我這裡,才發現是肝膿瘍,而且已惡化引發敗血症。

肝囊腫 多與體質有關
有肝病 千萬不能拖

Q:肝囊腫瘤是什麼?為何感染?
A:
囊腫俗稱水泡,長在肝臟裡面,打個比方,就像剝開的饅頭,有一個一個的洞。但饅頭裡面的洞是空氣,囊腫裡面則是液體。肝囊腫很常見,與先天的體質有關,絕大多數是良性的,也不太會感染。妳的情形比較少見,囊腫較大,抽吸出的液體呈混濁褐色,像膽汁的顏色,感染源可能是由肝臟內的膽管侵入。

Q:依中醫觀點,常熬夜或長期夜間工作特別不利肝臟。西醫怎說?
A:
其實很少人單純因熬夜而「爆肝」,往往是原本有肝病,或是自己不知道,或是明明知道,因拚命工作不注意、不檢查,拖了很久才發現,一發現就很嚴重。以前有位歌手薛岳,就是這樣。

驗血檢查 未必靠得住
照超音波 一年至少一次

Q:民眾該怎麼預防或早期發現各種肝病,特別是肝癌?
A和國外比較,台灣肝病人數比率特別高,的確應該注意預防及早期發現。

雖然台灣從73年開始實施肝炎疫苗接種,但目前接近30歲及超過30歲的這群人,是在肝炎疫苗接種前出生的,其中高達15%到20%有B型或C型肝炎。

許多人自認健康,沒有不舒服,誤以為抽血驗肝指數,或驗甲型胎兒蛋白(AFP)看肝癌指數就夠了,從來不照超音波。其實,有肝癌的人,只有一半可從AFP驗出。
兩則相關案例:

一位台商,事業經營得很成功,雖然早知道自己有B肝,卻從來沒有追蹤檢查。後來因為做管治療,意外發現肝功能異常,進一步檢查,肝癌已第四期。

另位病人也知道自己有B肝,平常都在診所抽血檢驗追蹤,以為這樣就OK了,從來沒做過超音波。後來到我這裡,做他這輩子第一次的超音波,沒想到,螢幕上的肝臟影像,到處都是腫瘤,也已是肝癌第四期。

我看過許多這類讓人遺憾不已的病例,提醒有B肝C肝者,一定要定期找肝膽專科醫師做超音波檢查,絕對不能只依賴驗血,這點很重要。就算沒有B肝C肝,建議還是一年至少做一次超音波。因酒精性、藥物性、肥胖性的脂肪肝,也可能引發肝癌。

(讀者徐步青/記錄、整理)

全文網址: 肝指數OK≠肝OK 一定期照超音波 - 愛肝加油站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26148#ixzz2ieQzBovJ
Power By udn.com

湯湯的分享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11/26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記錄、整理】

Q:我平常沒有亂吃藥,且有規律運動的習慣,也會有肝硬化嗎?

戴達英醫師答:肝臟長期受損,肝纖維組織增加,肝小葉構造的改變而變硬,造成肝硬化。病毒感染、飲酒過量、亂服用藥物、長期暴露有毒物質等都是肝硬化可能的成因,也有少部分的患者是因為自體免疫力問題或是金屬代謝不良所造成。

以讀者的案例來說,肝硬化可能與B型肝炎有關,或許出生就是B型肝炎帶原卻不知道,B型肝炎多是經由血液傳染,例如輸血、生產過程、傷口接觸、醫療器械、刺針、親密行為及性行為等感染。若是沒有積極治療B型肝炎,有兩成五的患者會出現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Q:B型肝炎有特效藥治療嗎?可以根治嗎?
A:B型肝炎已有藥物可治療,且療效不錯,目前常見的治療方法有口服的抗病毒藥物,以及干擾素針劑,五成的患者在積極治療三年後,皆可康復,不過要在治療後的10-20年,病毒才會完全被殲滅。

目前B型肝炎治療藥物健保有給付,學校機關的定期健檢也有B型肝炎檢驗項目,大部分的民眾都可早期發現,應及早治療,避免惡化造成肝硬化。

Q:肝細胞會再生,肝硬化可以改善嗎?A:肝硬化是可以改善的,雖然無法痊癒,不過肝功能超乎人的想像,即使剩下三分之一,也可以順利運作。積極治療,避免菸、酒、熬夜,也不要輕信偏方亂吃藥,肝硬化就可被控制,防止惡化。

Q:我有肝硬化,生活飲食該注意什麼?A:肝硬化的患者,體內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應多補充蛋白質類,避免腹水。不過,若是肝硬化末期,出現腹水、神智不清則不應補充過多的蛋白質。此外,不只要注意飲食均衡,也要避免肝硬化的危險因子,如菸、酒、過度疲勞等。

諮詢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戴達英

全文網址: 積極治療 肝硬化可以改善 - 愛肝加油站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26342#ixzz2ieQX9vA8
Power By udn.com

湯湯的分享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11/21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專題報導】

「你可能有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現代人常渾身痠痛,肩頸緊繃,往往可找到一個以上的「壓痛點」,用手壓它,疼痛甚至會蔓延,苦不堪言。

書田診所復健科主治醫師潘筱萍說,肩痛可能因姿勢不正確,如肩旋轉肌腱炎所引起;也可能是身體有其他疾病,包括頸神經根病變、貧血、肝功能異常、高血壓、高血脂或甲狀腺功能異常,都是肩痛可能原因。

「三分之一的肩痛,可找出原因。」潘筱萍舉例,年輕人走進診間說肩頸痛,多數時候是使用3C產品過久或姿勢不當,引起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若是老年人來看診,就需問他們有沒有慢性病或老化病症。

不少人都忽略了,營養不足也可能引發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潘筱萍說,維生素B群、維生素C,及微量元素如鈣、鎂、錳、鉀、鋅等,能維持肌肉的正常運作,不足時也易引發痠痛,不妨補充綜合維他命。

她也建議患者,平常感覺痠痛,可泡熱水澡或做伸展運動,紓緩疼痛,且應維持固定運動習慣。

若如此下來,仍無法改善,可以找合格的中醫針灸、刮痧、拔罐,或西醫的物理治療,如熱治療、電療、超音波治療、徒手治療,應該能減輕不適。

如果上述方法都無效,或許就需要健康檢查,瞭解身體有沒有其他毛病,才能擺脫痠痛。

※延伸閱讀》

全文網址: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要動不要痛 - 筋骨毛病多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25504#ixzz2iePJ0RLj
Power By udn.com

湯湯的分享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11/21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專題報導】

一位40多歲的電子業工程師,整天頸部都彎成快90度,走進復健科診間,嚷著:「醫師,我脖子舉不起來了,怎麼辦?」 記者陳立凱/攝影

一位40多歲的電子業工程師,整天頸部都彎成快90度,走進復健科診間,嚷著:「醫師,我脖子舉不起來了,怎麼辦?」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愈來愈普遍;公車、捷運甚至在路上,到處都看得到低頭族。書田診所復健科主治醫師潘筱萍看在眼裡,不禁搖頭:「3C產品用得愈多種,傷害愈大。」

潘筱萍說,那位脖子舉不直的電子新貴,來到她的診間求診,述說他為了工作,一天使用電腦10多個鐘頭;回家後,也不時用手機和同事或朋友傳送即時通,每天頸部不恰當姿勢使用過久,終於痛到伸不直起來。

電腦族也被戲稱為「猿人族」,使用電腦姿勢不正確,頭會不自覺往前伸、下巴前傾,放眼看過去有如人猿。

台北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說,正確姿勢下,頸椎就需承受頭部壓力。如果低著頭看手機,會讓頭頸椎承受的壓力更大,傷害更深。

 

3C產品使用過久,黃永錚指出,肌肉受力不平均,容易造成頸部第3、4、5節壓迫,或長「骨贅」,即俗稱的骨刺,出現這些症狀就麻煩了,可能吃消炎止痛藥也沒用。

潘筱萍指出,一樣的姿勢維持過久,也易過度磨損軟骨,導致軟骨變薄;或肩頸韌帶鬆弛,使椎體前後移位,疼痛上身。

潘筱萍提醒,姿勢不正確,起初只會傷害肩頸肌肉或筋膜,使肌肉纖維化,造成肩頸痠痛、脖子僵硬或上背疼痛。時間久了,還有可能椎間盤突出壓迫到血管和神經,嚴重時,會手麻、呼吸困難,說不定就得開刀治療。

她表示,過去病人大多是50到60歲因為退化,頸椎才有問題;現在20、30歲病號一堆,雖然還未壓迫頸椎,再繼續使用3C產品,難保到了50、60歲不會。

「一定要減少使用3C產品!」潘筱萍說,3C症候群病人,看診時都似乎下定決心要少用電腦或手機,但許多人回去後都陽奉陰違。「我只好勸病人,至少使用20分鐘,就應動動肩膀、脖子。」

※延伸閱讀》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要動不要痛

全文網址: 3C「猿人族」易肩膀痠 脖子舉不直 - 用3C要注意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25500#ixzz2ieP1CTVp
Power By udn.com

湯湯的分享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洪蘭】2013.01.11 01:45 am

四天元旦假期卻碰上寒流,細雨連綿,不適合出門,於是幾個好友便把原來每月一次的聚餐濃縮到這四天來,一家燒,三家休。這是無暇作飯又不願吃便當的一個好方法,飯後清茶一杯,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既舒懷又不傷財。

某次飯後閒聊時,有人說從這學期開始,她幾乎每周都被老師約談,老師覺得她的孩子「疑似」過動,上課坐不住,不停東張西望,下課直衝籃球場,甚至鐘聲還未響,他已擺好衝鋒姿勢了。老師要她帶孩子去給醫生看。

她說看了兩個醫生,都說不是ADHD(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老師便叫她自己來班上親自觀察。她忿忿不平的說:「這種呆板的上課方式,我也坐不住,何況十三、四歲好動的男孩?」她詳述了一下上課的情形,大家立刻七嘴八舌熱烈討論,我在旁邊,深覺教育部長不好當,每個人都覺他比部長懂得多。

她說,老師上課照本宣科,老師還在念第一段,她兒子已看完這一章,剩下時間因為無聊,便惹是生非。老師為何照本宣科呢?因為科班出身的自然科老師不足,聽說才百分之十五是科班,老師心虛,不敢亂講,只好照念(曾有學校公告三次都找不到理化老師,最後只好用沒有教師資格的代課老師)。另外,少子化後,班級減少,老師得上非本科的課來湊時數,那就更不專業了。

她又說,考試領導教學,因為基測錯一題可以掉三個學校,所以考試不是在考程度,在考細心。一個坐不住的孩子,3都可以看成5,當然考不好,每天上課都是挫折,所以孩子不愛上學。

有人接著說,她的孩子更慘,考相反詞,「記得」寫成「不記得」就錯,要寫「忘記」才有分。這時氣氛更熱烈了,大家都在談他家小孩上學的情形,只有我最年長,孩子已過痛苦期,只聽不說。但是細聽之下,問題出在我們的行政缺乏成效追蹤:各縣市每學期都有辦教師培訓,三峽的教育研究院更是花大錢作跨領域的師資培育,只是沒有人去看一下成效如何,請來教老師的老師是否真能帶給老師新觀念、新知識?為什麼會出現替代役或工友來湊人數的現象?

教材編得死板,老師又上得無趣,當然激不起學生的興趣。但是只要老師有兩把刷子,他仍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例如我們的歷史課一向用背的,沒有解釋為什麼。沒有意義的東西,今天背,明天忘,背起來非常痛苦。但是若能從朝代的興亡來看王安石變法,就馬上了解人民吃不飽時,社會就會動亂,朝代就會滅亡,從陳勝、吳廣到黃巢、李自成都是老百姓沒有飯吃,起來造反。

其實,不管什麼學科,知道了前因後果就容易了解。政府一直在提倡軟實力,師資的培育便是軟實力,典範老師是學生模仿的對象,軟體比硬體重要,大師比大樓重要,若能好好落實教師的培訓,老師能教學生想要知道的,使教室像電影院,學生怎會坐不住呢?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全文網址:洪蘭:如果教室像電影院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629173.shtml#ixzz2HgRmVmoa
出處:洪蘭:如果教室像電影院 - 優秀教育 - udn城市http://city.udn.com/51640/4912498#ixzz2ieOLmSvh

湯湯的分享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2013.10.11 03:17 am

百貨公司周年慶戰開打,國內學者研究發現,商場商品擺設,也會影響購物慾望。
圖/本報資料照片

各百貨公司正舉辦周年慶,國內研究發現,除了折扣外,只要想辦法在店面擺設琳琅滿目的多元商品,就會刺激消費者購買慾望。

政治大學廣告系講座教授張卿卿招募九十六位女性,在網路商店進行包包消費行為試驗。結果發現,首頁展示肩背包、側背包、斜背包、手拿包、手提包、晚宴包、後背包、運動背包與斜後背包等九類包包,比只分成三類包包展示,更能吸引消費者繼續點閱欣賞。

事實上,無論展示九類還是三類,其實全店販賣的包包總數都只有九十個,差別只在於擺放位置不同。這項研究已發表在國外「互動行銷期刊」(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張卿卿認為,雖然同樣都只有九十個包包,但店家可透過擺設巧思「誤導」消費者,讓消費者感覺這家店販賣的東西琳琅滿目,進而點進去參觀。

但是否門面商品越多越好?研究發現未必。在第二次試驗中,張卿卿將網路商店展示的包包擴增為十八類,結果還是以展示九類包包,最能增進購物慾望及樂趣。

張卿卿說,有人不喜歡去大賣場購物,「因為商品太多,逛起來反而有點累。」多元可以增加購物樂趣,但人類感官處理訊息畢竟有限,太多訊息反而讓消費者不容易處理。

如何抑制購買慾
製表/黃文彥

最明顯例子就是比價,一旦商品多達四、五種,貨比五家明顯較貨比三家困難,也增加挑選的時間成本。這項研究也證實多年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蒙(Herbert Simon)的「訊息超載」。

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表示,「周年慶,其實是理性與感性的拉鋸戰」,在環境刺激下,買了太多無謂的東西。林萃芬建議消費者,不要有撿便宜心態,確實區分「想要」與「需要」,才不會當冤大頭。

【2013/10/11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研究顯示:商品擺設方式 影響購物慾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217631.shtml#ixzz2ibY4eTQ2
Power By udn.com

湯湯的分享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10/14【聯合報╱記者曹以會/台北報導】

「阿摩雲端題庫」創辦人陳彥霖,2年多前辭去工程師工作,專心經營線上題庫。他目前靠贊助及網站廣告,收入遠不及在網路公司上班,但他賺到了快樂及陪伴父母的時間。

許多人為了穩定與高薪,投入公職考試;但也有人寧願放棄百萬年薪,為考公職及教職的人架設線上題庫。「阿摩雲端題庫」創辦人陳彥霖,2年多前辭去工程師工作,專心經營線上題庫。他目前靠贊助及網站廣告,收入遠不及在網路公司上班,但他賺到了快樂及陪伴父母的時間。

陳彥霖說,「阿摩雲端題庫」至少已成功協助700多人上榜,看到別人的成功,就特別的開心,原來幫助別人是這麼快樂的事情。上月放榜的高普考,已經有10多人在阿摩的網站成功榜上,寫下自己上榜心得。

陳彥霖從交大資訊科學系畢業,考上師大資訊教育研究所。本想從事教職,2006年準備考教師檢定,但他在做測驗題時發現,常錯的題目就是那幾題,如果有一個測驗系統,可以幫考生紀錄常錯的試題,又可以在線上討論,應該可幫助很多很多考生。

陳彥霖在網路上搜尋線上測驗系統,找不到符合需求的網站,本身學資訊的陳彥霖,內心的程式設計師開始復活。雖然考期將至,他卻一心想著這個系統,在考前決定著手開發,花了7天7夜才完工。第1版的「阿摩線上測驗」誕生。

陳彥霖入伍服役後,「阿摩線上測驗」常因流量太大當機,他只能休假回來維修。陳彥霖說,當時沒有經費,只能用最便宜的方式經營,流量一大主機就掛掉,本來想放棄,後來一位成功的考生贊助了3000元,他的父親也提供協助,才讓阿摩網站復活。

當完兵,陳彥霖進入了知名網站公司「地圖日記」任開發工程師,下班時間把學到的新技術用來改善阿摩網站。2011年地圖日記賣給團購網酷朋(Groupon),陳彥霖的年薪一百多萬元。

陳彥霖說,他的老家在台中,很少有時間回家看父母,上班也沒有自己的時間,當時父母親身體有恙,他下了很大的決定把工作辭掉,返回台中專心經營「阿摩線上測驗」網站。

2年來,陳彥霖改版網站,增加內容,讓網站互動性更強,大幅增加公務員考試的題庫內容,使用者隨之大幅增加。改版後將改名為「阿摩雲端題庫」。

現在「阿摩雲端題庫」約有400多種考試科目,超過37萬原始題數,使用題庫產生的試卷累計多達1000萬份,網站的每月瀏覽量達到570萬次,每月不重複拜訪人數也達到95萬,排名進入台灣前500大網站。

陳彥霖說,根據抽樣統計,在使用過阿摩雲端題庫後,考試成績平均提高約15點54分。

訂閱「考公職e周刊」,最新考試情報、上榜秘訣分享給你!

全文網址: 放棄百萬年薪 投身線上題庫 - 綜合資訊 - 公職考試 - udn文教職考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80998#ixzz2iSpcDrfG
Power By udn.com

湯湯的分享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吳鈞堯】 2013.10.18 04:16 am

我常想,是孩子一天天牽我,如父親牽女兒走紅毯,過繼我另一個身分……

圖/aPple Wu

已許久沒牽孩子。逛街、過馬路或散步,常與孩子牽手。警戒到危險,如路口車多、異地踏旅,我都率先握孩子。

牽著孩子。我跟自己的手,成為一種覆蓋,身體自然轉向危險處,如車流、如崖路,我探前如哨兵、護衛如隨扈,只是牽手,卻猶如證件,不標示配偶,而註寫著人父。孩子更常牽我。想像接力賽,你向後看、伸出手,等選手來追,遞上手中棒。想像遞上的是孩子的手。這是多年來,子執我手的方式。我常想,是孩子一天天牽我,如父親牽女兒走紅毯,過繼我另一個身分。

最初,孩子無言,只能示以姿態與哭泣;手揮腿踢,雖大聲驚哭,卻似貓鳴,仿如粗聲暴氣,更像小心翼翼。我來到孩子跟前,伸展雙手,開口說抱抱。孩子還不能正確伸手,我必須趨前,托頸項、扶腰身,慎重珍惜,彷彿古代瓷器,甫出土。然後我知道,我是易碎的,我還不知道怎麼當個父親。

多年後,透過無意拍下的照片,察覺到襁褓時刻,父親多不在。孩子坐嬰兒椅,手舉湯匙如射靶,難得命中唇心;舉杯飲水似祈神祭祀,灑了好幾杯還不夠。孩子的臉被食物畫花,照片斜後方,岳父安然看電視,無視激烈的食物教戰。這是一場搏鬥,孩子與食物、父母與餐盤,孩子必須練習精準獲取食物;父母則在疲憊中,憚看孩子與食物的戰局。陣勢多口齒不清、戰況常面貌模糊,父母耐心等待,孩子以食局、以餐盤的模樣,告訴他們,他已懂得用手。

所謂的「他們」,常不包括父親。父親多在孩子能走,且懂得操用語言,才成為人父。如同岳父與孩子,透過買糖與玩具,祕密建立爺孫的關係。我與爺爺也是。小學一、二年級上半天課,我從學校快走回家。爺爺會等我喝完一碗粥,再相偕到戲院。他不待坐廳堂,而立站門口,以前傾的姿態告訴我,他已等得急了。我跑向爺爺,當他的另一支柺杖,循蜿蜒小徑、過崩壁山路。

檢索童年,發覺父親在童年的後頭,才漸漸出現。我要沿襲父親,在孩子的童年末梢,才姍姍來?父親有六個孩子。我料想,他不曾與誰牽手,也可能未曾與爺爺牽手,所以,他現在牽孫牽得比誰都緊。牽大哥的孩子、弟弟的以及我的。孩子就讀幼稚園期間,課後送至父母家,一次進門,孩子正騎上父親脖頸,抓白髮如馬鬃,喊著尬、尬,快跑。父親笑得滿臉紅,我仿如一個觀眾,走進爺孫倆的戲院。

辭職當奶爸,是劇本離了套,我從觀眾變身演員,沒時間羞赧跟排演,還好,孩子是唯一的觀眾。我演公雞,咕咕啼;演大象,左手捏鼻,右手模仿長鼻,上下晃。我扮馬跟牛,孩子坐上拱起的背,顛晃間,吱吱笑。不需要扮演,我就是大力士,平舉孩子,喊「燕子翻身」,孩子如體操選手訓練有素,瞬間挺腰。我賣力演出,孩子不懂得鼓掌,幸好也不挑剔。我們繞茶几,追彼此的後腳跟。孩子咬不了我、我啃不了小孩子,但被抓到,彷彿身陷危局,孩子著迷於危險來襲的驚悚。遊戲所以名之「鱷魚」。

我與孩子互相學習,如何馴服雙手。孩子指甲利,常抓傷手臉。他不知道受傷,且傷到了自己。孩子的手常緊握,我伸食指,鬆開他的掌心。手得放開,才容有空間,握住新物。食指、沙鈴、奶瓶等,他漸漸能夠掌握。孩子花三個月,才精確抓到嘴裡的奶嘴。我與妻同聲歡呼。孩子混沌,雙手蠻荒,雖開天闢地而為人,得賴時間縫補。我則訓練自己,慢下來。孩子奶後,我輕拍他後背,等待一句應允,從他的肚腹升起。我睏累極了,未知黎明,還是魏晉。我不能搖晃孩子如香檳、粗糙放置如寶特瓶,手微曲,以掌心的空,拍擊孩子的實,最後引出的不是語言,而是應允。遲遲地,咖咑嗝響,我終可沉睡。

睡著了,我的手常在暗夜探索孩子。我是父親了。我的手也是。我的雙手變得嘮叨,它們已脫離我,有了自己的思維。

我終與孩子牽手。牽孩子手,必須等,仿如鐘乳石洞,時間挾帶岩質,咑咑。一在頂、一在地,不知何時接壤?參觀張家界鐘乳石洞,導遊說等我們都老了,還不及見天、地會面。我牽孩子,探看打光後,如七彩龍宮的鐘乳石洞。妻與母親走後頭,母親認出形似佛陀的石柱,虔誠合十。我們觀賞連體的石柱,也看天、地分隔的兩界。

孩子小時,我泡牛奶、拎尿片或者外出歸,孩子看見我,高舉雙手。我是天、是鐘乳石洞的頂,呼應他的召求而來。我們彼此伸手。我迎向他,判斷他哭是餓、是渴,或是尿布漲腫,然後漲成淚水。或病毒伏行,攻占他的腸胃。或者物事更不可知,兜繞孩子頂上。孩子笑,我們道是床母陪伴戲耍。夜深驚鳴,孩子抓舞,雖朝上,卻不看著我。孩子看得仔細,滿臉驚惶,又閃爍逃避。我終知道,任我的手再伸、再遠,終有到達不了的地方。

照顧孩子年餘,曾為了金門寫作案,於社區找保母。我過午才送去,常提前去接。有一次接孩子歸,孩子正爬行客廳深處,聞門鈴響,認出是我,快速爬過來。小掌兩隻劈啪著地,拍拍、拍拍,彷彿與大地鼓掌。他爬在地,更像凌空飛來,我抱起孩子,也像是他高高舉起我。

我趁機返鄉。以前回家單身未婚,這次回來,我是一個父親了。我跪老家廳堂、跪廟裡,祈求先祖與眾神,請祂們朝東看、往北行,請祂們看顧孩子如看護我。

一年後帶孩子回鄉,晚上住堂嫂家。孩子能跑、能跳,話語機伶伶,喊說「金門是蝴蝶與小鳥的操場」。姪女就讀國中,為孩子更衣洗澡,熟練猶如母親。我跟孩子說,我是堂嫂帶大的。孩子不明白童養媳,但聽懂堂嫂很小就離開父母了。

堂嫂從童年,就學習怎麼當母親,她大我十二歲,卻長我一個人世。也才知道,我有兩個哥哥早逝,母親面對新生兒,猶如重回悲劇現場,自視不祥,婉拒照料孫子。我辭職帶孩子,他們雖憂,終說不出口。母親生下我後,為我取女名騙神,拜堂伯為義父,起居則托付堂嫂。我為父母,捻香兄長,祈禱陰間與陽世,俱都放下了。

我閒逛老家,與孩子述說往昔,不僅父親出現在童年的後緣,連母親也是。不祥之念必長期困惑他們。他們不能朝我伸手,跟我說抱抱,而必須把我轉向。朝他人、迎眾神,學發人間的第一個音。

許久沒牽孩子了。以往,孩子總從斜後方伸手給我,而今長大長高,經常跨大步,走在前頭。我的後邊有個空洞。我跟上他。

陪孩子上幼稚園、國小、以及國中,我們在途中分岔,他就學、我上班;也到了分岔點,才鬆開彼此。但現在,我們在家中就已分岔了。他國中畢業前,我們相偕晨行,我故意走快跟上,握他的手。沒料到手會生鏽,雖在鎖孔置放正確鑰匙,轉動時卻啦啦響。孩子也聽見了,輕甩手,震掉滿身不自在。

周三晚,定期與父母晚餐。返家時,孩子走在前面,身軀孤挺,彷彿花生芽,掙脫左、右兩個莢,挺立土夯中,迎風昂揚。我喚住他,可看見爺爺的手臂?父親曾中風,急救得宜痊癒,需服用通血劑,打散血液中的淤積。血管該老、該厚,卻變薄、變脆,碰撞之間,瘀傷輕易。

我讓孩子撥電話問候。我知孩子應答,沒聽到父親的,掛電話後我問,爺爺高興得說不出話?爺爺越說不出話,越要說,話聲混笑聲,爺爺到底說了什麼,就聽不清了。孩子訝異。他不知道,我聽的不是語言,而是習慣。

幾次看孩子走在前頭,常萌錯覺,以為是父親。我跟上孩子,彷彿跟上父親。

我不牽父親的手。他的手用來播種、牽牛、持犁,在搶灘時,搬運糧食與砲彈。搬遷台灣後,父親搬磚鑿牆,回家後洗菜做飯。攤開記憶,我不曾伸出手,朝父親跑去。

許久沒牽孩子了,也想起從未握過父親。孩子幼稚園時,課後託父母照顧。有幾次,見父親張望巷口,等候娃娃車,神態專一,猶如忠心耿耿的隨扈。還有幾回,遠遠看見娃娃車停,父親接了孩子,笑得開懷,祖孫倆手牽手,走在前面,一老一少,話竟沒停。我也想起,很少跟父親聊些什麼。

我默默尾隨父親與孩子。

一個喊聲鏗然而至,「是等到了抹?」母親倚窗,從三樓窗台探出頭,朝長巷嚷;父親朝上,粗聲粗氣回說,「沒等到,是要按怎回去?」父親低頭與孩子說,你這個阿嬤,腦袋空空。「空、空,你聽有抹?」

我聽到母親的喊聲,便自動停下了。我知道窗台視角的極限。以前的我,也常在窗台,等候父親與母親,一個收工、一個下班,看他們一步一步,走進長巷。

我知道不走,母親就看不到我。我看著父親與孩子,走進公寓大門。公寓樓梯間,燈光乍亮。我聽到母親旋轉喇叭鎖,鎖頭開、拍搭響。拉開鐵門扣鎖,一聲晃咑,廳堂的光打往樓梯間,照得更亮。母親總是不說、不問,而微笑默默,看著從樓梯走上來的我、孩子以及我的手足們。

兩分鐘後,我走向父母家。抬頭,家裡的窗台內,光移流而下,咑咑落地,映著長巷。我循梯而上。循著幽暗中,映著光的通道,回家。

【2013/10/18 聯合報】@ http://udn.com/

湯湯的分享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10/14【聯合報╱本報記者陳皓嬿】

塔科馬吊橋橋身單薄,因扭轉角度過大而崩解,讓工程界在設計吊橋時,都要先放入風洞測試。 (照片取自網路)

吊橋因為受不了風力搖晃而毀壞的最有名案例,就是1940年發生在美國的華盛頓州的塔科馬吊橋崩解。

1938年,設計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設計師,里昂‧莫伊賽佛(Leon Moisseiff)為華盛頓州政府設計了橫跨塔科馬海峽(Tacoma Narrows)的吊橋,他設計的橋身厚度只有2.4公尺,比另一位爭取此案的設計師克拉克‧埃德里奇(Clark Eldridge)提出的7.6公尺還少5.2公尺,造價省了300萬美金,因此被採納。

塔科馬吊橋1940年7月啟用,沒多久,人們發現橋面竟會劇烈地上下擺動、如扭麻花般扭轉;當地的居民為塔科馬吊橋取了個綽號:顫抖的葛蒂(Galloping Gertie),當時有許多人慕名前來感受橋的搖擺。

啟用同年11月7日,塔科馬吊橋橋面就因扭曲角度過大、斷成節節碎片,過程被完整記錄成影片,雖無人傷亡,但莫伊賽佛從此失去了信譽。這部紀錄片日後常被播放給理工科學生看,作為反面教材。

事發後,美國空氣動力學家西奧多‧馮‧卡門將塔科馬吊橋的模型帶回實驗室,進行風洞測試,發現吊橋劇烈扭轉、倒塌的原因,正是卡門自己過去研究發現的「卡門渦旋」現象,讓橋面產生共振。

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系教授林顯群解釋,流體(吹向吊橋的風)在經過阻礙物(塔科馬吊橋)後,會在阻礙物尾端產生一個前後交替的渦旋,如亂流一般,當渦旋產生的頻率和阻礙物自有的頻率(即橋面搖晃的頻率)相同時,渦旋便會引起阻礙物震動,且震動的幅度越來越大,足以摧毀吊橋。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塔科馬吊橋是被風吹過橋面後,造成的「顫震」(Flutter)給搞垮的。顫震是指流體快速經過物體時,對物體產生的各種力,配合得剛剛好,物體吸收能量後,產生大幅度的振動。

根據學者指出,顫震著名的例子之一,是1991年空軍飛官伍克振試飛IDF經國號戰機,從超音速穿過到次音速時,戰機出現「顫震現象」,開始劇烈振動,右水平尾翼解體脫落,戰機最後失控墜毀,伍克振也因公殉職。

為了解決流體造成的災害,後來興建的塔科馬吊橋把橋身的厚度增加到10公尺,並在橋面上鑽氣孔,讓空氣能通過橋面,減少橋上下兩方的氣壓差;我國航空發展中心的工程師,則在戰機機翼上,加裝擾流板來減少氣流產生的共振。

吊橋解析/延伸閱讀2013/10/14【聯合報╱本報訊】

●台灣的橋樑

 余炳盛、曹永德、王玉瑞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台灣的吊橋

 林金田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出版

●建築生與滅:建築物為何倒下去?

 馬昔斯.李維,馬里奧.薩瓦多里著/田園城市出版

全文網址: 吊橋解析/延伸閱讀 - 新聞中的科學 - 線上學習 - udn文教職考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80995#ixzz2iSp1DoYc
Power By udn.com

全文網址: 吊橋解析/橋身單薄 塔科馬吊橋風吹碎裂 - 新聞中的科學 - 線上學習 - udn文教職考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80993#ixzz2iSooyRPN
Power By udn.com

湯湯的分享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10/14【聯合報╱本報記者陳皓嬿】

斜張橋是吊橋的變形,但與吊橋不同,斜張橋捨棄主纜繩,直接用斜拉吊索來支撐整座橋,圖為台北大直橋。 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幾年,台灣出現許多摩登簡約的「斜張橋」,橫跨高屏縣市的高屏溪橋、基隆河上的大直橋、淡水漁人碼頭滿載情侶的情人橋、銜接南投鹿古到集集的集鹿大橋,在水陸交界處,映照一幅幅美麗地景。

斜張橋是吊橋的變形,雖然和典型吊橋一樣,都藉由纜索支撐,但纜索在兩者之中扮演的角色不太相同。典型吊橋用主纜繩和垂直吊索來支撐橋梁重量;斜張橋則捨棄主纜繩,直接用斜拉吊索來支撐整座橋。

典型吊橋屬於「柔性」,結構中通常會有兩座橋塔、四塊固定在地面下的錨塊、兩條主纜索和許多條吊索;主纜索從一側的錨塊,通過兩座橋塔頂端到另一側的錨塊,串聯整座橋;橋塔頂端有鞍座,讓主纜索可以靠自由滑動來平衡橋塔兩邊所受的力;吊索則是一根根垂直橋面並連在主纜索上的纜線,將橋面和橋上行走的人車重量,轉換、分散到主纜索上。

連接橋面的吊索將主纜索向下拉,而使主纜索受到張力,將主纜索拉伸;通過橋塔頂端的主纜索,受到兩個左右相反、斜向下的拉力,將橋面的重量傳遞給橋塔,橋塔因為被向下壓,也產生一個向上的力來與橋梁重量互相抗衡,所以橋塔必須有足夠的剛強度,才能作為主要支撐、負荷橋梁重量的結構。

而固定在地底下的錨塊,則利用自身所受重力和與土地之間的摩擦力,負責將主纜索拉好、平衡橋兩端主纜索被拉向橋中央的力,所以錨塊重量相當可觀,而且要埋得深,才能將主纜索張力分散給地面承擔,橋面不致被纜索拉彈、飛走。

相比之下,斜張橋屬於「剛性」橋,捨去柔軟的主纜索,吊索斜斜地直接連接橋塔和橋面,每根吊索都是被拉緊的,同時負擔水平和垂直的力;吊索所受的垂直拉力,將橋面的重量傳遞給橋塔負擔;而吊索所受的水平拉力,則將橋梁由兩端往中心(即橋塔方向)壓緊,讓橋梁材料(例如混凝土)不易被折彎。

除此之外,斜張橋也不需要將吊索拉到地下用錨塊固定,所以在某些地質脆弱區,不適合埋錨塊的地方,可用斜張橋替代典型吊橋;斜張橋橋梁的重量,由橋塔承受並傳遞到地面。

全文網址: 吊橋解析/地質脆弱區 斜張橋靠橋塔扛重 - 新聞中的科學 - 線上學習 - udn文教職考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80994#ixzz2iSoNovk5
Power By udn.com

湯湯的分享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10/14【聯合報╱本報記者陳皓嬿】

clip_image002  圖/本報資料照片

歷經一波三折,碧潭吊橋今年七月底終於被列為新北市定古蹟。碧潭吊橋是世界上少有的「鎢鋼球軸承吊橋」,鎢鋼球軸承技術源自日本,碧潭吊橋守護聯盟說,如果日本已無此種橋,碧潭吊橋很可能是世界僅存的鎢鋼球軸承吊橋。

clip_image003 碧潭吊橋舊照。 圖/碧潭吊橋守護聯盟提供

工程師王偉民說,一般吊橋橋塔為鋼筋混凝土,常重達幾十噸,故下盤要粗壯厚重才有辦法支撐;然而鎢鋼球軸承吊橋卻能有上寬下窄、纖細優美的橋塔,其力學原理在於,將堅硬不易變形的鎢鋼球作為支點,夾在橋塔和塔座中間,橋塔從四面八方受的力都會落在鎢鋼球面上、通過球心,再傳遞到下方塔座。

軸承和橋塔的結構看起來和可旋轉的鋼筆座有點類似,也有點像肩膀的杵臼關節。王偉民表示,因為交接處可活動,當橋身被風吹動或晃動時,主纜繩和橋身會細微地移動、調整,取得「動態平衡」;比起一般吊橋,碧潭吊橋結構更加柔軟有彈性。

柔軟有彈性的結構,讓碧潭吊橋得以在風雨中能屈能伸、不受破壞,甚至比水泥橋還強韌。碧潭吊橋守護聯盟成員林慕表示:「1972年通車的碧潭水泥橋,曾被颱風和新店溪的洪水沖毀好幾次;相較之下,碧潭吊橋除了因1963年的葛樂禮颱風毀損,一直都保持完好。」

王偉民表示,鎢鋼球軸承是日本特殊工法,製作須精密設計及計算,工業化後,因無法量產而式微;台灣原有五座這樣的吊橋,其中昭和橋(今台北光復橋)、社子橋、(屏東)萬年橋、安坑溪橋等四座,都已被拆除或改建為水泥橋,只剩下碧潭吊橋。

負責碧潭東岸都更案的建商,原想將埋在地下、用來固定吊橋纜繩的主纜基座往新店溪方向前移一點,不過這樣一來,原本纜繩和橋塔的夾角便會變小,從65.22度,變成52.72度;經過計算,纜繩所受的拉力將變大,是原來的1.07倍,橋塔受力一旦不平衡,就有可能倒塌。

如果將整座橋平移,雖可使纜繩和橋塔之間的夾角不變,但是橋塔重達66公噸,無法用起重機移動,一旦拆卸幾乎無法重新組裝。為保護台灣僅有「鎢鋼球軸承吊橋」,環保團體為碧潭吊橋爭取到市級古蹟的保護,希望建商能重新規畫建案位置。

全文網址: 吊橋解析/鎢鋼球軸承 撐起碧潭吊橋 - 新聞中的科學 - 線上學習 - udn文教職考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80996#ixzz2iSgSfYg5
Power By udn.com

湯湯的分享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康健雜誌 2013/09/14

頭部有許多重要穴位,5個手法,疏通全身經絡,一整天神清氣爽。

【作者/趙敏;圖片/周書羽】

近來坊間出現宣稱單以梳子或刮痧板按摩就可以養生治病的書籍,但正確的使用方法與療效卻有待商榷。

《康健》整理中醫師意見,教5招好記誦、平常就可用手輪流按摩的頭部穴位,除了止頭痛,還可提神紓壓,手就是最好用的養生工具。

「梳頭是有幫忙的,但是它也有問題,」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中醫針傷科主治醫師陳玉昇說。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牟寬厚也曾在期刊上發表,油性髮質的人應少梳頭,以免刺激頭皮上的皮脂腺,造成頭癢,產生較多頭皮屑或出現掉髮症狀。

1.假梳頭:提神、疏通經氣

陳玉昇說,確實有人提出梳頭能養生的觀點,但是在沒有醫師指導的情況下還是會有一些副作用,建議還是用「假梳頭」方式來按摩頭部,與梳子梳頭有異曲同工之妙。

假梳頭顧名思義就是用手代替梳子梳頭,將兩手十指彎曲呈爪狀,指尖輕觸頭皮,從前額沿頭頂推至枕部,再從頭頂推到顳側接近耳朵,不需要很用力,來回各推40~50次,使頭部產生熱麻感,有醒腦、止痛、降壓與祛風等作用。

從額頭推到頭頂再推到枕部,所對應的穴位分別為攢竹、百會及風池。而從頭頂推到顳部,對應的穴位為百會和率谷。

陳玉昇說,這種假梳頭在《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裡稱為「捫而循之,爪而下之」,可以疏通經絡,恢復精神。這樣的梳法也符合衛氣的運行分布,白天衛氣從眼睛出來到體表陽經,夜晚睡覺時則從足心收回至體內五臟,所以適合在白天做。

攢竹 位於眉間,靠近鼻樑,即眉頭凹陷處。

百會 左右兩耳尖連接線與頭部正中線的交會處,位於頭頂正中央。

風池 位於枕骨下方,順著頸椎往上碰到顱骨的凹陷處。

率谷 耳尖上緣入髮際約1.5寸(2指幅寬)凹陷處,按了會有痠麻感。

2.鳴天鼓:耳鳴、護聽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郭威均說,頭痛時可按摩天柱穴鳴天鼓。

坐姿端正,手肘能抵在桌子上為佳,按摩方式為雙手十指張開,掌心緊蓋雙耳,食指疊在中指上,食指向下輕彈後枕部10下,發出咚咚聲。

「10下起來會覺得聽覺不一樣。」陳玉昇說,鳴天鼓可幫助醒腦、增強記憶力、強化聽力並預防耳疾。

天柱 後頭部髮際下大筋外側凹陷處。

3.按太陽穴:止痛、醒腦

「太陽穴雖然大家都知道,但我認為它還是很實用,」擅長頭皮針法的中醫診所院長溫崇凱說,頭痛時特別要按的地方是兩側太陽穴和百會。按太陽穴時,以兩手食指前端在兩側太陽穴上順逆時針揉按10~15次,若再搭配攢竹一起按,效果更佳。

攢竹在這裡的按法是將食指與拇指形成弓形,兩指垂直掐壓。百會、太陽與攢竹三個穴位反覆輪流按摩,可緩解頭痛或暈車等症狀。

太陽穴 頭部側面,眉尾和眼尾外側之間向後的凹陷處。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178期;訂康健雜誌電子版

湯湯的分享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蔣勳--2013.10.06 04:13 am

記憶在軀幹、在手掌,在腳趾裡,在牙齦齒根,在每一絲每一絲頭髮裡。眼、耳、鼻、舌、身,幾世幾劫,氣味、溫度、痛癢、聲音、甘苦,所有的記憶都還存在,隨肉身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生死,然而記憶竟然都還存在嗎?……

巴黎居美美術館(Musee Guimet)亞洲藝術收藏非常好,是我常去的地方。居美收藏的印度、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吳哥窟的藝術品都很精,從印度教到佛教,可以清楚看到兩千多年信仰流變在亞洲藝術造型美學上的影響。

印度教與原始佛教關係密切,也可以說,較晚出現的佛教,大量吸收了原始印度教的信仰,例如印度多神信仰中主管天空(雷電雨)的大神因陀羅(Indra),後來就成為佛教三十三天裡的一部。傳到中國,原來騎在三頭六牙大象背上赤裸肉身的因陀羅,改頭換面,穿起了漢族的寬袍大袖,仍然主管祂的天界,被譯稱為「帝釋天」。

帝釋天,《雜阿含經》還譯INDRA為漢字「因提利」,多次被提到,保有許多原始印度教的特徵。但是信仰教義,無論口傳或文字紀錄,多繁難蕪雜,不容易理清。從印度教到佛教,如果從現存的圖像造型入手,有時反而是一個簡易明瞭的入門方式。因陀羅的造像在印度本土、吳哥窟、東南亞洲南傳佛教,一脈相承,一直傳到東北亞大乘信仰帝釋天的造型出現,脈絡清楚。來自同一個宗教概念,各地區又依據自己的習俗加入創意,演變出千變萬化的藝術形式,在巴黎居美美術館追索同一宗教原型的演變,會看到圖像歷史有趣的源流變化。

阿富汗古佛菩薩像。(圖一)圖/蔣勳提供

居美美術館的二樓有一個空,陳列今天印度北部阿富汗、塔吉克一代古代貴霜王國的古佛教造像,有許多件我極喜愛的作品。古貴霜王國在漢唐之際是歐亞文明的交會通道,希臘雕刻與佛教本土信仰結合,形成揵陀羅形式,再由此一道路北度蔥嶺,傳入中土,影響敦煌等地石窟造像的出現。

單純從圖像直覺來看,很容易發現這些佛教造型與我們原來熟悉的一般東北亞洲的佛菩薩像非常不同。宗教靜修,講求超凡入聖,一般佛教造像多追求精神性靈昇華,然而阿富汗一帶古佛教造像特別具備人間的氣息。佛菩薩多肉身豐腴飽滿,面容嫵媚曼妙,紅唇豐潤,唇下一綹鬚髯,男身又似女相,眸光流轉,顧盼生姿,加上彩飾豔麗,彷彿如此耽溺享樂,使人不覺得這是努力要超脫肉身之苦的修行者。(圖一)

燃燈佛

上個世紀七○年代開始,我常愛在居美素描這些佛菩薩像,感覺石雕中特別柔軟委婉的線條,彷彿可以聽到近兩千年前這一條歐亞文化道路上肉身修行者婉轉的歌聲。

因為去的次數多了,就注意到這個地區佛教藝術的某些喜好重複的主題,例如:燃燈佛的故事造像。

燃燈佛被認為是釋迦牟尼佛之前的「過去佛」,《本起經》、《大智度論》、《增一阿含經》都提到燃燈佛。

《大智度論》第九卷說燃燈佛名字來源:燃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

我常想到的是《金剛經》裡大家熟悉的句子:「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佛陀問須菩提的問題讓人心中一驚,須菩提回答得也讓人一驚:「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很篤定地再次重複說:「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彷彿無限感慨地說:「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每天清晨誦讀,我總覺得這是《金剛經》裡重要的一段對話,但始終領悟得不夠徹底。

久遠劫來,兩個生命相遇了,據說,燃燈佛要進城,城門口有一灘汙髒的水。燃燈佛一腳正要踩進汙水,一修行者即刻伏身下拜,頭髮布散在汙水上,讓燃燈佛的腳踏在他的頭髮上。

居美有好幾件石雕重複表現這一故事。有的石雕已很殘破,但是看得出來燃燈佛的一隻腳,也看得出來恭敬伏身下拜以頭髮鋪地的修行者。(圖二)

居美美術館燃燈佛「授記」石雕。(圖二)圖/蔣勳提供

這修行者因此從燃燈佛「授記」,燃燈佛告訴修行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金剛經》裡釋迦跟須菩提說的故事,如果依據其他經文旁證,應該是祂九十一劫以前的記憶了。

肉身流轉生死途中,可以傳遞好幾世以前的記憶嗎?那一劫中,肉身曾經匍匐在地上,曾經用一頭長髮襯墊在汙水上,讓另一個肉身的腳踏過。那是一次「授記」的經驗嗎?

清晨誦讀《金剛經》,每讀到這一段,居美美術館一次又一次看過、素描過的作品又都浮現面前。

我們的記憶在大腦裡,但是,《金剛經》說的「授記」,彷彿是大腦以外肉身無所不在的記憶。

記憶在軀幹、在手掌,在腳趾裡,在牙齦齒根,在每一絲每一絲頭髮裡。眼、耳、鼻、舌、身,幾世幾劫,氣味、溫度、痛癢、聲音、甘苦,所有的記憶都還存在,隨肉身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生死,然而記憶竟然都還存在嗎?

為什麼古代貴霜王國地區如此重複大量製作燃燈佛一腳踩在頭髮上的圖像?為什麼《金剛經》反覆說那一次「授記」?為什麼燃燈佛跟年輕的修行者說:你來世要成佛,號釋迦牟尼。然而,九十一劫過去,釋迦告訴須菩提,那一次「授記」,他在燃燈佛那裡,於法無所得。

我們並沒有得到任何領悟嗎?傷痛,或者喜悅;生,或者死亡;記憶,或者遺忘。

踏過頭髮的腳,給年輕修行者的「授記」,只是告知還有九十一劫那樣漫長的生死輪轉嗎?

那一尊我們希望藉他有所領悟的肉身,那一尊我們徬徨無助時仰望膜拜的肉身,祂說:在燃燈佛那裡,沒有得到任何領悟。──「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燃燈佛前,那一次「授記」,一無所得。那麼,這肉身帶著一世一世的記憶要到哪裡去?

肉身記憶

去年六月,重回巴黎居美,站在二樓陳列櫃前,看到那幾件燃燈佛像,看過,素描過,匆匆已是近四十年過去。隔著玻璃拍照,反光很強,拍不清楚。「授記」或許虛妄,只是我們自己執著嗎?

《金剛經》的肉身記憶似乎並不合現代人的邏輯,我們都會讀到如來跟須菩提說:「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他記得好幾世好幾劫以前,身體有一次被「節節支解」,一段一段割開斬斷,分解成碎片。

他記得的是肉身上的痛嗎?

肉身的痛會通過一次一次死亡還留存在筋骨肌肉的記憶裡嗎?

如果痛的記憶不會隨肉身死亡消逝,那麼也沒有真正的「解脫」了嗎?

經文上多說燃燈佛的名字來源於他誕生時大放光明。然而有另一個畫面,我記憶深刻。一部紀錄片,拍攝密教在川藏一帶至今還存在的信眾燃指供養修行的事件。

紀錄片裡是兩名信徒,發願步行千里,三步一長拜,徒步跋涉去拉薩大昭寺。行前發願苦修,便以細繩纏左手無名指指根,血脈阻斷,就在指上燃火,以肉身供養,以手指燃燈,以此供養諸佛,以求願力。

不同宗教,以肉身受苦行心靈救贖,例子很多。

不只原始佛教《本生經》裡充滿「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的故事,基督教影響全世界的耶穌釘十字架的圖像,仍然是以真實肉身受苦來救贖解脫的符號。

要忍住「節節支解」的痛,要忍住荊棘鞭撻的痛,要忍住鐵釘穿過掌心的痛,要忍住腳骨碎裂的痛。

小時候閱讀聖經,總是記得那一時刻,釘子釘過肉體,那個被稱為「人子」的肉身曾經痛到對天呼叫。

痛到呼叫,祂的肉身,此時是「神」?是「人」?

心靈的痛,是不是比肉身上的痛更難承當。或者,肉身的痛恰好可以轉移心靈上的痛吧。

佛教的燃指供佛,與基督教的肉身贖罪,都有可能在試探著肉身承擔「痛」的能力嗎?

在許許多多的藝術圖像裡,那些肉身受苦祈求救贖的畫面,彷彿都在做著「肉身覺醒」的功課,而在功課未完成之前,還沒有結論,眾生就用不同的方式供養自己的身體,給基督,給神佛,或者只是自己修行長途中「肉身供養」的必要功課。如同紀錄片裡看到的兩名信眾,燃指成燈,肉身在供養裡一吋一吋燒毀,如同蠟炬,油脂成煙,火光閃爍。

St. Sebastian

基督教的「肉身供養」是西方藝術史圖像的主流,「ICON」原意是在公元三、四世紀形成的宗教「聖像」繪畫。然而歷經一千多年,通過中世紀,一直到文藝復興,基督教的「聖像」,形成系統龐大的「聖像學」(iconography)。米開朗基羅貫穿一生的聖母抱耶穌屍體的〈聖殤〉(PIETA),達文西的〈最後晚餐〉(Last Supper)都還是「聖像」的衍義。一直到近現代,西方的藝術形式中還常見從「聖像」創新的作品。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Guernica)中就有母親抱著孩子屍體嚎啕的「聖殤」原型。

文化符號的傳承演變有時也彷彿肉身一世一世的記憶,可以清楚看到「昔」與「今」的牽連遞變。

基督教的肉身供養符號很多,所有封「聖」(Saint)的修行者,都有肉身具體受苦的記憶。有的手中捧著被斬掉的頭,有的拿著酷刑支解肉身的鋸刀,有的手中提著活活剝下的一張人皮,所有肉身上有過的痛,都成為最榮耀的「供養」。這些酷刑的刑具,像十字架,像鋸刀;這些支離破碎血肉模糊的肉身,像一張人皮,一顆頭顱,都供養在天國,成為基督信仰最珍貴的「聖物」。

在歐洲旅行,重要的教堂常常珍藏一件聖人肉身遺骸或刑具,如聖彼得的手銬鎖鏈,如耶穌的荊棘冠,如聖瑪德蓮的一段腿骨。這些「聖物」盛放在珠寶鑲嵌的黃金盒中,供在祭壇上。帶著傳說裡不可思議的「法力」,這些「聖物」往往使一個窮鄉僻壤的教堂,能夠號召信徒千里迢迢來參拜。「聖物」與一座教堂的香火奉獻息息相關,因此,也當然常常有很多偽造的贗品。

聖像與聖物崇拜,隨著中世紀的傳說遍佈歐洲。有些「肉身」原來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故事,卻逐漸像滾雪球,形成影響力驚人的「肉身供養」符號,最有趣的例子就是聖賽巴斯汀(st. Sebastian)。

賽巴斯汀是羅馬帝國軍人,百夫長,管一百名士兵,像今天一名連長吧。當時羅馬政府禁止基督教,軍人職責,必須逮捕虐殺基督徒。賽巴斯汀偷偷釋放了一些基督徒,背叛政府命令,消息傳出,他因此被逮捕,剝去衣服,赤身裸體,綁在柱上,讓他屬下百名士兵,一人一箭,酷刑施虐,將他射死。

聖賽巴斯汀在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代,被藝術家一再重複製作成畫像雕塑,成為歐洲藝術裡最大的「聖像學」主流符號。(圖三)圖/蔣勳提供

這個原來並沒有太大重要性的故事,在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代,被藝術家一再重複製作成畫像雕塑,成為歐洲藝術裡最大的「聖像學」主流符號。(圖三)

一個肌肉健壯的年輕軍人,赤條條裸體,被綑綁,一支一支射入美麗肉體的箭。這麼簡單的肉身圖像,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一座一座供奉賽巴斯汀的教堂建造起來,一張一張賽巴斯汀的畫像,一件一件賽巴斯汀的雕像,美麗的男子肉身,肉身對抗著箭。肉身受苦,大部分的賽巴斯汀圖像卻面容安靜。如此痛,又如此安定,肉身之外,彷彿另有嚮往,使我想起《金剛經》裡被節節支解時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聖賽巴斯汀被封為「聖」了,因為中世紀鼠疫蔓延,成千上萬肉身在病疫中臭爛痛苦死去,賽巴斯汀肉身如此完美,他的「聖像」符號又附加了對鼠疫病死亡魂的保護,在受苦髒穢臭爛的屍體前,賽巴斯汀以肉身承當一支一支箭的方式供養救贖了眾生。

聖賽巴斯汀越來越美,在文藝復興到巴洛克的17世紀18世紀,這一具男子美麗的裸體肉身,肉體上有箭戳傷,眼神無辜,看著人間,宗教聖像彷彿有了更多人世的隱喻。

如果在網路上鍵入「sebastian」,很輕易可以找到上百上千張圖像,都是一個男子裸體被綑綁,身上被箭刺穿,無辜而美麗的造型。

然而聖像已經不再是「聖像」了。

賽巴斯汀「封聖」的肉體,回到俗世,隱喻了受苦壓抑年輕愛美的男子肉身。

伊岡席勒(Egon Shiele)在20世紀初把自己畫成賽巴斯汀,宣告青春猝逝的眷戀。(圖四)/蔣勳提供

貫穿19世紀至20世紀,賽巴斯汀的肉身救贖越來越明顯與男性的肉身青春眷戀與受苦的記憶連接在一起。伊岡席勒(Egon Shiele)在20世紀初把自己畫成賽巴斯汀,宣告青春猝逝的眷戀,最著名的例子是在日本,20世紀中期,作家三島由紀夫練健身,肌肉糾結壯美,他赤裸肉身,讓箭刺穿,由攝影家筱山紀信拍攝成現代的賽巴斯汀。

「酷兒」的書籍雜誌在上世紀末出現大量各種裝扮的賽巴斯汀,男同性戀者的解放運動裡,賽巴斯汀也再次成為肉身供養的「聖像」符號。(圖四)

賽巴斯汀的故事還沒有結束,網站裡很容易看到女性也已經藉此肉身符號還魂,在女性裸體上裝了箭,要破解這一符號男性的霸道專利。

賽巴斯汀的「肉身供養」也越來越失去原有的悲壯美學意涵,回到人間,有了更多俗世的滑稽諧謔。

讓人不痛苦,莞爾一笑,「肉身供養」的故事,或許就有更溫暖的人世情誼吧。

(上)

【2013/10/06 聯合報】@ http://udn.com/

湯湯的分享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廖玉蕙】2013.10.08 03:33 am

多年前,我曾不小心誤買了張昂貴的印花桌巾,正自懊惱間,母親北上時還屢屢火上加油:「這就是那條貴森森的桌巾?恁北部人是安怎!搶人啊!」為了化解尷尬,我百般設法找出桌巾的好處以掩飾。先說它曾做過防靜電處理,「防靜電有啥物路用?」我瞠目結舌;只好接著強調水滴在上頭不會散開,「隔壁金水嬸厝內有一條塑膠的,才兩百元,也不會散去。」我無計可施,做最後的掙扎,辯稱:「你看鋪上桌巾不是漂亮多了嗎?」「我看也差不多,普普。」母親步步進逼,我節節敗退。幾個月後,我老羞成怒:「以後就請您別再提啦!我買貴了東西已經夠懊惱了,您還每次來、每次說,到底要我怎樣!」一向好強的母親,忽然放下碗,囁嚅回說:「毋是啦!我最近手常常發抖,夾菜的時陣,驚無小心落下去,去滴著汝這麼貴的桌巾就壞了!」我永遠記得當時母親說話時窘迫的臉和我聞言後的情緒潰堤。

好強的母親,不慣示弱,她不逕自說明可能弄髒昂貴桌巾的憂心,反用強悍的批評來譏嘲。而身為女兒的我,竟沒能及時識透老人家的再三批評,其實是聲聲焦慮的衰之昭告,寧非大不孝!人際溝通中,傾聽的重要是現代人都知道的。而問題常常不在於「聽了沒」,而在於「聽懂了沒」。

這個有關「傾聽」的親身經歷,讓我感慨良多且深自惕勵。這些年,我有許多機緣和聽眾切磋親子相互對待之道,發現聽講者多著意於爬梳跟兒女的互動,卻鮮少有人來切磋和老父母的相處,這其實是頗值得警惕的現象。老人時代施施然不請自來,未來世代的主人翁在不婚和頂客族日多的少子化潮流下,未必得和兒女直面相照,卻大多必須有和多位老人家長相廝守的心理準備。但從眼下的家庭與社會氛圍看來,這恐怕將成為中壯年人口最為嚴峻的考驗。

語言的弦外之音,是一門艱深的學問,更是溫柔體貼的具體實踐。得先聽出正確的語意,才能做出適當的回應。傾聽不僅需要耳目並用,還得用心琢磨。年輕時越能幹的老人,越無法接受體衰、身弱的事實。曾經呼風喚雨、領著子女面對生活裡風雨侵襲的長輩;年歲大了,雖然手抖了、腳顫了,但要她在言語上主動向兒女繳械服輸可是萬般艱難的課題。

基本上,台灣整個社會雖對老人生理處境多所同情,但對心理的理解卻還甚為表淺,更缺乏對這議題的學習動機與熱情;而當「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的新生活目標,逐漸成為老人無力追隨之痛時,沮喪會逐漸轉成巨大的失落;當衰老病痛來勢洶洶,必須仰賴兒女扶持,而長期累積的尊嚴與權威,又無法隨勢自解。這時,我們將看到一位彆扭、不講理卻又無法自理的老人,像孩子般耍脾氣或生悶氣;而我們往往只將這種現象簡化為:「人老了,就是這樣,越來越古怪,越來越不講理。」然後,置之不理。

老人不是頑固,是因為歷經滄桑,一時無能示弱;老人不是不講理,是因為思路日益糾纏、常有理說不清;老人不是躲懶不肯去運動健身,而是生理逐漸頹敗,已無力掌控屬於自己的臭皮囊。這時,我們多麼期待可塑性較強的年輕人能多多用「心」傾聽,並以溫柔對待。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2013/10/08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廖玉蕙/「傾聽」的溫柔實踐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210959.shtml#ixzz2h5rAgj7V
Power By udn.com

湯湯的分享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