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展覽概述

十七世紀後半至十八世紀初期,歐亞大陸東端的中國與西端的法國,各自引領著東方與西方文化與藝術發展的風潮。此時中國的君主是清聖祖康熙大帝,法國的君主是太陽王路易十四。

兩位君王的生平事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是沖齡登基,一由祖母、一由母后撫育、輔政,將兩位幼年君王培育成允文允武、仁民愛物、雅好藝術的全能君主。他們親政前各自有權臣主政,親政後皆夙夜匪懈、勠力國政,並且各自鞏固了愛新覺羅家族與波旁王室的帝王權力。

當時分居兩地的君王經由法國耶穌會士架起的無形橋樑,有了間接的接觸。透過傳教士們的推介,路易十四對康熙皇帝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法國朝野人士也興起對中國文化與藝術的好奇與模仿。在傳教士的講授下,康熙皇帝認識了西方的科學、藝術與文化,並推而廣之,使得當時清朝臣民中不乏潛心西學之士。

除了選展八十三件院藏文物外,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與瀋陽博物院分別提供二十件、十件與兩組件文物參展,另外也向香港私人收藏家商借一件藏品參展。除了兩岸三地的文物外,也遠自法國的國家圖書館與十二個博物館商借七十四組件文物參展。除此之外,法國外交部珍藏一封路易十四寫給康熙大帝的信函,因去年(2010)曾展出,故此次特精心複製後共襄盛舉。

在藉文物述說文明的原則下,展覽分成四大單元,第一單元開宗明義地介紹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個人、家庭、重要事功等;第二單元闡述當時法國耶穌會士在兩位君王間架起的無形橋樑;第三單元重點述說經由傳教士與商旅的推介,中法兩國在文化與藝術方面的直接接觸與模仿;第四單元原則舉例詳述雙方交會後各自創發的成果。

希望藉由這次特展,讓世人進一步瞭解在十七世紀後半至十八世紀初期的這個時候,東西兩大君王在法國耶穌會士的穿梭與推介下,中法雙方在文化與藝術方面的交會,以及交會後迸發出的燦爛火花。

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

康熙皇帝名玄燁,生於西元1654年,卒於西元1722年底;太陽王路易十四生於1638年,卒於1715年秋,較康熙皇帝年長,也比較長壽。兩位君王一東一西地分居於歐亞大陸的兩端,幾乎同時建立了各自的輝煌功業。兩位從未謀面的君王,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首先,兩位君王都是幼沖即位。路易十四即位時年僅六歲,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因為都是幼年君主,路易十四遂由母后—安娜皇后攝政,康熙皇帝則是祖母孝莊太皇太后訓政。因此,路易十四親政前由首相馬薩林樞機主教主持國政,康熙初期的朝政幾乎全由鰲拜主導。

路易十四與康熙皇帝各自在母后與太皇太后的精心撫育與教導下,獲得完整的君王教育。兩位君主各自擅長騎射,並熟悉多種語文。路易十四終身使用優雅的法文,還能說流利的義大利與西班牙語,並理解基本的拉丁語;康熙皇帝精通滿語、蒙古語、漢文與漢學根柢也十分深厚。

兩位君王親政後都夙夜孜孜,勠力國事,因此文治武功同稱顯赫。此外,他二人皆提倡科學,喜愛藝術,更喜愛園林之勝。路易十四擴建凡爾賽宮,修建絢麗的鏡廳與豪華的庭園,使得凡爾賽宮成為法國的政治中心與時尚文化的櫥窗。康熙大帝先後興建暢春園、避暑山莊、木蘭圍場等,尤其後二者,除了怡情健身外,兼具籠絡蒙古王公的政治功能。

路易十四在位七十二年,康熙皇帝也在位有六十一年之久。前者樹立了近代歐洲專制政治的典範,後者開創了康熙盛世。

image

 

路易十四肖像
皮耶•米尼亞爾(1612-1695)畫室
油畫
高129公分 寬99公分
MV 8539
凡爾賽宮暨特里亞農宮博物館藏

此肖像表現出路易十四作為征戰之王,身著甲冑,右手持指揮棒。作為力量的象徵,他憑靠於柱上。路易十四認為榮耀為君王首要美德,並應從戰爭勝利中贏得榮耀。此幅畫作中的國王年約五十歲,正值奧古斯堡同盟戰爭(1688-1697)初期。 法國面對西班牙、英國、荷蘭等國聯合抵禦,戰役艱鉅。戰爭被視為兩段太平期間的一過渡時刻,身為保障人民富庶和幸福的和平君王前,路易十四先成為了征戰之王。

image

 

奧地利的安娜、瑪莉泰瑞莎與王儲
西蒙.賀納(1613-1677)
高137公分 寬149公分
油畫
MV 6931
凡爾賽宮暨特里亞農宮博物館藏

 

此畫作圖像別具意義,呈現西班牙國王菲立浦三世之女—奧地利的安娜太后、西班牙國王菲利浦四世之女─瑪莉-泰瑞莎皇后,以及路易十四和瑪莉—泰瑞莎所育之長子。此畫約繪製於1663年,大王儲年約兩歲(他生於1661年11月)。本肖像畫作可和亨利與夏爾.博布龍的畫作相較(藏於凡爾賽宮暨特里亞農宮博物館,MV9157),該畫作以聖人家族方式來呈現三位相同人物:大王儲代表基督、瑪莉—泰瑞莎作為聖母,安娜太后則為聖安娜。此類肖像畫見證兩位皇后為人熟知的憐憫心。人常言奧地利安娜太后永遠在「祭壇桌腳邊」,而瑪莉—泰瑞莎則以無比虔誠之心為人熟知。

本畫作作者西蒙.賀納曾繪製過另一幅呈現兩后牽手之肖像畫作,具有寓言與神話意涵:奧地利的安娜化身為密涅瓦,代表智慧女神,而瑪莉—泰瑞莎則象徵和平,因為路易十四與她於1660年締結婚姻為法國與西班牙兩國間之爭戰畫下休止符(藏於凡爾賽宮,MV 6925)。

image

 

凡爾賽市與凡爾賽宮全景佚名
十八世紀
長52公分 寬34公分
版畫
Inv. 91.1.4
郎畢內博物館藏

16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頒布諭旨,讓凡爾賽宮正式成為政府與宮廷的所在地。這座小行宮距離巴黎市中心十六公里遠,1631年由路易十三建造,原作為狩獵休憩之用,在君王的決定下,使該地歷經一連串改建。

「凡爾賽市與凡爾賽宮全景」表現出皇室宅邸的景觀,見證此地歷經十七和十八世紀多位法國國王執政期間的階段性轉變。朗畢內博物館典藏此幅版畫展現出城市、宮殿與花園等透視全景,十分壯闊,與其他作品呈現宮殿、花園等入口景觀有所不同。

凡爾賽宮在建築上體現各類元素之巧妙融合,為城市景觀之首例,強調建築和法式花園的調和得宜。凡爾賽宮係皇家意志,加上如安德烈•勒諾特(1613-1700)和儒勒•阿爾杜安-芒薩爾(1646-1708)等多位園藝-建築師努力之成果。

安德烈•勒諾特出生自一個為國王效力的園藝世家。他個人有著廣泛經歷,例如園藝、水利學、數學、繪畫(他曾待過畫家西蒙‧烏委1590-1649)的畫室)與建築領域(他曾與法國古典建築先驅方思華‧芒薩爾(1598-1666)共事),這些閱歷讓勒諾特得以具備能與凡爾賽宮野心勃勃的君王進行溝通對話的程度。他同時以建築師和造景師身份勾勒出皇家寓所的園林景觀,發展出延伸視野的數個軸線,並以城堡為中心向外放射的三個方位,朝向包含大運河在內的壯麗水平面。

為了持續宮殿與園林改建,儒勒‧阿爾杜安-芒薩爾(1646-1708)是為路易十四效力的另一位奇才。他自1678年即構思城堡擴建計畫。他擁有多項尊貴頭銜:1681年國王首席建築師、1685年國王建築總管,接著於1699年成為國王建築總監督。

芒薩爾為凡爾賽宮建造的最後傑作是位於左翼的王家禮拜堂,雖未見於朗畢內博物館的此版畫上,但亦可知本版畫約完成於1699年,該年為教堂動工初期,而建築師於教堂完工前辭世。因此呈現了芒薩爾處在十七世紀「凡爾賽新城鎮」樣貌:通往城堡的路徑圍繞著各式住宅和私人寓所;兩王臣側翼建築連接了勒沃所建造之路易十三風格的狩獵行宮;位於兵器廣場前的大、小王室馬廄(1681-1682)等附屬建築,與南、北(1685)兩翼建築相同,可容納一些親王居住其中,而部分人士則須另覓城堡之外的住所。

本版畫充份展現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作為皇家權力的政治與文化象徵,君王意志造就整個城市、城堡和林園,成為歐洲極致美景:園林與建築之間的調和;在整體對稱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幾何線條佈局把視線引導至無盡之處,所有一切皆是城市景觀的範例。太陽王這樣一個城市和宮殿建造計畫,對於具有中華文化的大眾而言應不陌生,紫禁城的均衡結構和景觀美化等一切亦納入嚴謹的幾何城市規劃之中。

王家禮拜堂由儒勒•阿爾杜安-芒薩爾的學生羅伯•德寇特(1656-1735)於1710年完成

image

 

 

 

康熙戎裝像 軸
佚名
絹本 設色
縱112.2釐米 橫71.5釐米
故6415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是青年康熙的戎裝坐像,頭戴金盔,甲胄,腰懸佩刀,挎弓背箭,表情肅穆。四名侍從分立左右,人物形成三角形構圖,康熙帝正位於三角形的頂端,成為整個畫面的視覺中心。背景蒼松虯勁,雲氣氤氳。畫法以平塗為主,工致簡潔,略帶裝飾意味。侍從形象各具特點而不程式化,應是根據真人所繪肖像。

康熙帝八歲登極,自幼精於騎射,長於用兵,他在位的61年間,平定三藩,統一臺灣,收降外蒙,親征噶爾丹,進兵安藏,正是經過了長時間對內、對外戰爭使清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拉開了“康乾盛世”的序幕。此幅為康熙傳世肖像中最年輕的一幅,從戎裝中亦可見康熙帝弓馬相伴的尚武精神。

明黃綾裱,藍色花綾圈邊、驚燕,橙色局條,象牙軸頭,仍保持清內府早期原裝潢。黃綾包首外滿漢文黃絹簽題“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image

 

 

康熙帝南巡圖卷(第九卷)
王翬等繪
絹本 設色
縱67.8公分 橫2,227.5公分
故6302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巡幸是皇帝重要的政務活動。清朝康熙帝玄燁的巡視較之歷代帝王,次數多,範圍廣。他曾離京到各地省方觀民問俗,視察軍吏,三巡東北、六巡江南,數十次出塞。如此大規模的巡視天下,對他實施治國安邦的策略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康熙帝分別在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的六次南巡,最重要的目的是臨視河工、處理河務。執政期間,一系列治河工程大都是在他的指示與支持下完成的,多有成效;南巡的另一個目的是為緩和江南地區的民族矛盾,籠絡江南漢族紳商士子,化解百姓們的反清情緒。在南巡途中,康熙帝還推行了蠲免賦稅、截糧賑災等政策,令南方的生產逐年發展,社會秩序日益安定。

《康熙南巡圖》共十二卷,描繪出康熙帝第二次巡視江南的沿途盛況,康熙帝一行由北京的永定門出發,經陸路南行至宿遷,然後換乘舟船順運河而下進入江南地區,由杭州登岸再至紹興,返回時從南京自長江拐入運河,北上直駛天津,最後返抵京城的情形無不畢現。全圖總長度在二百米以上,人物車馬,山川江河,一一進行細緻描繪,實為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的鴻篇巨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中就康熙帝在南巡途中的重要活動,以及當時的風土人情、山川狀貌、經濟文化繁榮景象的如實記錄,對研究清代歷史與社會風俗有著不言而喻的意義。整套圖卷的繪製由都察院左副都禦使宋駿業主持,內務府曹荃任“監畫”,組織王翬、楊晉以及宮廷畫家合力創作,歷時六年完成。當時著名山水畫家王翬,受聘進宮為此圖擔任主筆,保證了全圖的藝術品質。

康熙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後,康熙皇帝下旨作《南巡圖》,「閱六載而告成此圖取自第九卷,表現南巡隊伍離開杭州,渡錢塘江,過蕭山縣,抵紹興府的情景。圖中康熙帝在紹興拜祭禹陵,於大禹廟前,接見地方官員與士紳。此卷畫面上的府縣城鎮俱有標示文字,計:“茶亭、西興關、西興驛、蕭山縣、柯橋鎮、紹興府、較揚、府山、望越亭、鎮東閣、大禹廟、大禹陵”。

全卷表現南巡隊伍離開杭州,乘船橫渡錢塘江,過蕭山縣城,安抵紹興府的場面。卷尾描繪康熙帝於浙江紹興會稽山麓的大禹陵,進行拜祭活動後,在大禹廟前,接見地方官員和士紳的情景。玄燁立於華蓋之下,帶刀的侍衛四周環繞,戒備森嚴,群臣與鄉紳在皇帝必經的路旁垂首跪迎,畢恭畢敬。江南勝景於絹素上纖毫俱現,圖中人物大不逾寸,而眉目神情皆有細緻刻畫,顯示出參與創作的畫家們的巧妙構思與精湛技巧。

image

 

 

御製避暑山莊詩(並圖)
清聖祖敕撰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武英殿刊朱墨套印本
框縱19.4公分 橫12.5公分(圖縱28公分橫29.4公分)
故殿029529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聖祖命直隸總督噶禮監造位於承德北方的熱河行宮,以做為夏日避暑及處理政務的行宮。肇建期間,康熙皇帝不僅關心施工進度,並在視察之餘選出三十六處雅緻景色,為之賦詩作記;又命畫家沈喻(一作崳)繪製三十六景圖,交由雕刻名家朱圭、梅裕鳯刻版。到了五十年(1711),正宮興建完成,康熙皇帝正式將其定名為「避暑山莊」,並且把題記、詩文及配圖,交由武英殿編印出版。次年(五十一年,1712),武英殿奉旨以朱墨套印詩句及釋文。其中,避暑山莊的三十六景,皆以四字題名,始於「煙波致爽」,終於「水流雲在」。每景題有一詩,或七言、五言,或絕句、律詩,詩後另有釋文及出處。詩中敘述每景的地理位置及園林景觀,文字樸拙無華,頗有自然之趣;圖景則係畫家沈喻實地考察後,勾勒出兼具山水畫意及空間配置的地形物貌。在此年八月時,武英殿奉命刷印朱墨套印本的《御製避暑山莊詩(並圖)》已刷印完成,圖版先用絹及木版刊刻。到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聖祖因得知義大利籍傳教士馬國賢(Matteo Ripa, 1682-1745)能用銅版製畫,於是首度命其嘗試運用在避暑山莊的三十六圖景上。與此同時,並令武英殿總監造官和素等人尋找西洋紙,等到銅版畫完竣之時,再匯集銅版畫裝訂入冊。馬國賢接到命令後,先以木版畫為基礎,加上實地勘察所完成的銅版畫,強調光線的明暗對比,呈現物景之間的立體感與透視性。康熙皇帝看後極為滿意,並指示將銅版畫裝訂入武英殿本,只印4部妥善收藏。本院所藏《御製避暑山莊詩(並圖)》有漢文本、滿文本,然以此本三十六景圖為西洋紙刷印的銅版畫最為珍貴。根據文獻記載,此部銅版畫插圖是中國宮廷最早製作完成的銅版畫,存世珍稀難得。

圖示為主殿的萬壑松風殿,是康熙皇帝批閱奏章、讀書寫字的場所。而皇太后來避暑山莊時,則居住在西峪的松鶴清越殿,由於松鶴具有「松鶴延年」的吉祥寓意,宮殿四周並種植香草、異花,自然心曠神怡、長壽延年。

法國耶穌會士:君王間的橋梁

明清時期來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甚多,其中法國耶穌會士的表現相當突出。他們人數眾多,自成體系,行動活躍,策略靈活,而且深入社會的不同階層,對當時基督教的傳播與中法文化與藝術的交流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就目前所知,康熙一朝來到中國的法國耶穌會士至少有五十位之多,其中以康熙二十六年(1687)抵華的洪若翰、白晉、李明、張誠、劉應五人最重要。他們是太陽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傳教團,為了避免衝突到葡萄牙的「保教權」,他們以「國王數學家」的身份來到中國,其中白晉與張誠被留在康熙皇帝身邊,因此對於康熙皇帝的影響也最大。

白晉曾為康熙皇帝教授幾何學,並用滿文與漢文寫成《幾何學概論》,也曾與張誠等人編寫有關西方醫藥學的講稿約二十篇。康熙三十六年(1697)白晉奉康熙皇帝旨意返回法國,希望路易十四能派遣更多學養精深的傳教士來華。返回法國後,白晉向路易十四面呈了十萬字描述康熙皇帝的報告,後來出版為《康熙帝傳》一書;此外他也撰寫並附圖介紹當時中國上層社會人物的書籍:《中國近況人物》;此二書對於當時法國朝野影響甚大。第二年(1698)隨白晉搭乘昂菲特里特號商船回到中國的傳教士中,以巴多明最著名。巴多明在白晉的醫藥學講稿基礎上,以滿文編寫、刊行了一套西方解剖學著作,即《欽定骼體全錄》一書。

除了教授康熙皇帝西學外,張誠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奉皇帝旨意協助清廷與俄國談判,並成功地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深受康熙皇帝的讚賞。

最年長的「國王數學家」—洪若翰抵華之初,前往南京傳教。因為受到葡萄牙傳教士的抵制,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奉旨進京。此時康熙皇帝正為瘧疾所苦,洪若翰便進呈隨身攜帶的金雞納霜(奎寧),徹底治癒了皇帝的疾病,康熙皇帝因而更信服西方醫學。

擅長語文的劉應潛心研究中國歷史,曾奉康熙皇帝旨意,修正有關維吾爾民族的史書。劉應所整理有關韃靼史與漢史的手稿,成為法國瞭解中國編年史的第一手史料。

至於擅長天文學的李明則利用在華五年中,以研究天體為名,深入中國內地,足跡遍及黃河流域與大江南北。康熙三十一年(1692)回國後出版的《中國近事報導》,至今仍是一本瞭解當時中國的嚴謹著作。

法國耶穌會士的這些努力為從未謀面的東西兩大君主:康熙皇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架起了一座無形而堅固的橋樑。

image

 

 

 

 

路易十四致康熙帝之書信(複製品)
1688年8月7日 寫於馬利
手稿(複製品)
法國外交部檔案處藏

由於通往中國的海路航行意外頻傳,前往中國的六百個耶穌會士,不到一百個能順利抵達,因此歐洲人仍持續不斷地找尋通往中國的陸路途徑。囿於萄牙握有遠東傳教權,在法國派遣洪若翰等多位國王數學家以海路方式前往中國之際,法王路易十四被說服另尋前往中國的陸路途徑。法國於是在1868年另派遣耶穌會士組成的一科學傳教團,希望從俄國前往東方。當時在俄羅斯,若無備有法令文件,禁止任何人繞境西伯利亞以前往中國。已抵達莫斯科的法國科考團只得派員再返回巴黎取得相關文件,路易十四在此情況下因此致信給彼得大帝和康熙帝。

在給彼得大帝的信中,路易十四請求俄羅斯能協助法國耶穌會士繼續其中國旅程。路易十四給康熙帝的信中寫道:
至高無上、偉大的王子,最親愛的朋友,願 神以美好成果使您更顯尊榮。獲知在陛下身邊與國度中有眾多飽學之士傾力投入歐洲科學,我們在多年前決定派送我們的子民,六位數學家,以為陛下帶來我們巴黎城內著名的皇家科學院中最新奇的科學和天文觀察新知;但海路之遙不僅分隔您我兩國,亦充滿意外與危險;因此為了能滿足陛下,我們計畫派送同樣是耶穌會士,即我們的數學家們,以及敘利伯爵,以最短與較不具危險的陸路途徑以便能率先抵達您身邊,做為我們崇敬與友誼之表徵,且待最忠誠見證者敘利返回之際能發表您一生非凡的作為。為此,願 神以美好的成果使您更顯尊榮。1688年8月7日寫於馬利,
  您最親愛之好友
  路易

然此派遣團最後無功而返,此書信也未能送達康熙手中。

image

 

 

 

抄寫得西洋堂內康熙三十一年碑文
禮部
康熙三十一年(1692)
14扣 縱38.5公分 橫23公分
故機048795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三十一年(1692)清朝中央政府針對各省天主教徒活動向地方官員頒佈了一道寬容命令,正式准予天主教徒在中國自由傳教。這是天主教在華發展史上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重要事件,也是十九世紀中葉以前清朝官方唯一承認天主教自由傳教的法定文件,在歐洲當時甚至譽之為「1692年的寬容敕令」(Edict of Toleration)。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寬容敕令頒佈的背後,卻與康熙中期浙江地區爆發一場嚴厲查禁天主教的活動密切相關。

法國李明神甫出版的《中國近事報導》中,對浙江地區禁教事件過程有著詳細的記錄。事件起因於自清初以來天主教徒在浙江地區活動日趨積極,進而引起當地士紳官員的疑慮。當時浙江巡撫張鵬翮謹奉程朱理學,敵視異端邪說。在官民反教情緒的鼓動下,巡撫遂發佈禁教命令。不僅將天主教視為邪教,下令驅逐當地西洋教士,甚至逮捕教民、拆毀教堂並銷燬教會書籍。當時負責統籌杭州教務的意大利傳教士殷鐸澤(Prospero Intocetta, 1625-1696)試圖與巡撫交涉失敗後,隨之請人送信在北京的法國傳教士張誠(Jean Francois Gerbeillon, 1654-1707)、葡萄牙傳教士徐日昇(Tomé Pereira, 1645-1708)、以及比利時耶穌會士安多(Antoine Thomas, 1644-1709)等人請求協助。

康熙三十年(1691)十二月十六日,徐日升與安多兩人即以欽天監職官身份,向康熙皇帝呈遞題本一份,內容敘述浙江禁教的無理行為、並憶述順治帝以來君主對西洋教士如湯若望、南懷仁的眷寵與優遇,進而強調教士盡心推動西學、協助朝廷解決中俄邊境糾紛的貢獻。據此希望朝廷能保護在華傳教士並准予傳教的自由。康熙帝對教士遭受的處境深表同情,深感來華傳教士協助朝廷治理兵器、修正曆法,參與外務交涉,既無為惡亂行,更與邪教不同。隨之諭令內閣大學士會同禮部官員必須妥議具奏。康熙三十一年二月初二日,由禮部尚書顧八代領銜覆奏,指出在華西洋教士查無違法行為,宜下令地方不應禁止傳教,各省教堂應照舊存留。最後獲得康熙帝批准並行令各省一體實施遵行。

上述禮部覆奏原件經已失傳,抄件現今保留在國立故宮博物院軍機處檔案中,提供了解康熙年間天主教在華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image

 

 

坤輿全圖
康熙十三年(1674)刊
南懷仁
縱171公分 橫52公分
平圖020786-020793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全圖為八條幅掛屏,卷軸裝,木刻墨印。每條幅長171公分,寛51公分,採球面投影法繪製。首、尾兩幅文字注記,其中二至四幅為東半球,主繪美洲大陸,注為「南北亞墨利加洲」(今南、北美洲)。第五至七幅為西半球,主繪歐亞大陸及非洲,注為「亞細亞洲」(今亞洲)、「歐邏巴洲」(今歐洲)、「利未亞洲」(今非洲),此外「墨瓦蠟尼加洲」(今南極洲)、「新阿蘭地亞洲」(今澳洲)亦繪入圖中。

地圖本身除五大洲外,圖面上空白處還刻注十四篇注記文字,內容大致是十六、七世紀西方天文地理的理論與概念,依次為「四元行之序並其形」、「地球南北兩極必對天上南北兩極不離天之中心」、「地圓」、「地體之圓」、「雨雲」、「或問潮汐之為」、「風」、「海之潮汐」、「氣行」、「海水之動」、「地震」、「人物」、「江河」、「山岳」。地名與注釋也是本圖極重要的組成部份,一般認為中國的地名多來自於利瑪竇、艾儒略的舊譯,美洲、澳洲、東印度群島所見則多是南懷仁增譯。至於注釋則來自艾儒略《職方外紀》或南懷仁參考十七世紀地理大發現的消息所撰。《坤輿全圖》是古代中文版世界地圖集大成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被認為是西學東漸的代表作。

image

中國近況人物
白晉(1656-1730)
1697年 巴黎
長37公分 寬26公分 厚4公分
Inv. RES-O2N-31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此書由路易十四派往中國之耶穌會士們中的一位所著,並題獻致路易十四年僅十五歲的長孫勃艮第公爵和其夫人。本書為銅版印刷,以全頁方式介紹滿洲帝國的上層階級,並隨附一篇讚揚中華行政制度的短文。以一種肯定的角度來描繪其政府與君王︰「此宮廷崇文尚禮,其位於亞洲幾乎同於我國宮廷於歐洲一般。」

本書為紅色摩洛哥皮革書皮,裝飾著皇家紋飾與國王皇冠形花押字,內容彙集大量圖版,每一印刷圖像,另外搭配另一個相同的上色圖像。這些版畫無疑是根據白晉神父從中國帶回的圖畫所製成,因其寫實風格在當時歐洲出版品中少見;然而書中的帝王卻身著明代服飾。

中法文化與藝術的交會-模倣製作

在耶穌會士與西洋人士直接與間接的引介下,東西方兩大君主與臣民對於彼此各自擅長的學問與藝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進而進行學習、模仿與製作。

由於康熙皇帝的個人實際經驗,使他對於西學有著莫大的興趣,萬幾餘暇勠力學習西方天文、曆算、幾何、物理、醫學、解剖學等西學。因為皇帝的需要,來自西洋的傳教士或主動、或被動地一再從西歐帶來各種教學所需的工具、儀器與書籍。為了教與學的便利,並在皇帝的要求下,傳教士多將西方科學翻譯成滿文,以做為教材。為了推廣這些西學,康熙皇帝也曾要求將它們翻譯成漢文後刻版印刷。至於學習西學所需的科學儀器或工具,除了有傳教士直接攜帶來的,或路易十四的贈禮外,也有內廷造辦處匠役的精美仿製品。

除了科學儀器或數學工具,康熙皇帝也醉心於當時西方的玻璃工藝,展品中的康熙款透明玻璃水丞,器底琢刻篆書「康熙御製」款識;從器形看來,應是一件康熙朝內廷研製玻璃工藝初期,仿造歐洲墨水瓶而成的玻璃器皿。

當西方人士透過阿拉伯人看到中國精美瓷器,尤其是白地藍花的青花瓷器,便興起仿製之心。雖然初期還不能掌握燒製中國式硬瓷的配方,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的陶瓷匠役們仍設法在錫釉陶與軟瓷上模仿中國青花瓷器的裝飾風格,希望能生產出與中國一樣精美的青花瓷器。

image

 

 

 

清 銅鍍金十位元盤式手搖計算機
清宮造辦處 清宮舊藏
長56公分 寬12公分 4.8公分
故141817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盤式手搖電腦是法國科學家巴斯加於1642年在巴黎首制成功的,後來由傳教士介紹給康熙皇帝的,受到康熙皇帝的喜愛。

這件手搖電腦是清宮依照巴斯加電腦的原理自製的。利用齒輪裝置可進行加減乘除運算。電腦表面有十個圓盤,表示十位數。每個圓盤分為上盤和下盤,即位盤表示十位數。上盤中央刻有拉丁拼音的數位名稱,周圍按逆時針方向刻著由1到9阿拉伯數字,1與9之間有一空格,在空格中安有上下移動的銅檔片。移動銅檔片,可以看到下盤內刻數的數碼。

下盤周圍也分為十格,裏外又分為三圈,其外圈佈十小孔,用撥針插入小圓孔,可以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下層圓盤。

在下盤的十個圓盤之下各安裝一個十齒的齒輪,下盤轉動,齒輪也隨之轉動。當上盤空格的讀數超過9時,如繼續轉盤,齒輪可帶動左邊的齒輪轉動一格,就使左邊的讀數增加1或減少1。明確地說,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下盤,讀其中圈的數碼,可體現進位,中圈的數碼用於加法及乘法,讀其內圈的數碼,可體現退位,適用於減法及除法。

故宮所藏的這台電腦,做工精緻,外觀華貴,操作簡單方便,是展現我國科學技術史上的珍貴文物。

image

 

 

 

清 康熙四十年 銅鍍金半圓地平日晷
清宮舊藏
晷盤長14.2公分 寬11.2公分
故141965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晷」古義是太陽的影子,日晷是利用日影測定時刻的計時器。清宮中的日晷從設計原理上可分為地平式和赤道式兩種。地平式是指晷針與晷盤之間的夾角度數等於測時當地的緯度,使用時晷盤面與當地水平面平行,再由晷針投在晷盤的日影求的時刻。這類日晷是由十七世紀傳教士從歐洲傳入中國後開始廣為制做。赤道式則要求晷盤與地球赤道面平行,晷針與地球的地軸方向一致,通過晷針投在晷面日影位置的變化來測定時間。赤道式日晷屬於中國傳統日晷。清代日晷已經採用了西法,即由傳統的「百刻制」改為西方的「九十六時刻制」。

明崇禎二年,徐光啟向朝廷上呈《修議曆法修正歲差書》,提出製造節氣時刻平面日晷三具的計畫,被朝廷所採納,這是西式日晷進入中國的開始。清代初期,傳教士借助改曆這一契機,向清廷展示西方流行的日晷計時器,最終使清代日晷在設計與製造上發生了根本的變革,西方的「九十六時刻制」逐漸取代了中國傳統的「百刻制」。最早向清廷傳播西式日晷製作的是傳教士湯若望,他不僅著有《日晷圖說》、《日晷圖法》和《夜晷圖說》等日晷理論書籍,還親手製作日晷進獻給皇帝。康熙皇帝也曾多次向造辦處降旨,要求製作日晷,這件「銅鍍金半圓地平日晷」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這件地平日晷的晷針比較特殊,是由一根連接邊框立柱與時刻盤小孔間的絲線構成。在邊框立柱下端設有游標,表兩端有可供照準的立耳。此日晷的時刻盤上鐫刻「康熙四十年夏日御製」九個字。這件儀器除了測時外,還具有測太陽高度的功能。使用時,由指南針先定南北,再視細線在時刻盤上的日影,即是所求的時刻。旋轉邊框上的游標,使之對準太陽,此時游標上端所指半圓弧上的刻度即是太陽的高度。

image

 

 

 

 

清 康熙 透明玻璃水丞
高7公分 口徑2.8公分 底徑6.5公分
故107165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水丞為有模吹制,之後再經琢磨加工而成。圓體,器身向上收斂成小口,向下外撇為垂腹。紐式蓋,平底,外底中心陰刻「康熙御製」雙豎行篆書款。腹部一周琢磨成八個等份的縱向的平面,每個平面上弧下尖,上窄下寬,讓器表產生了有轉折的棱面,從而使簡潔的造型精緻化。蓋面磨飾成連鎖的六角龜背紋,每一小的棱面與器身大的棱面都如同切割的寶石平面一般,整體形狀宛若西方的墨水瓶。

康熙時期的玻璃器傳世極少,大概有十件左右,而明確刻有款識的更是鳳毛麟角。就筆者目前所見僅有五件,分散收藏在北京故宮、香港1、英國和美國。其中兩件為玻璃胎畫琺瑯、三件為單色玻璃,可以說件件精良,彌足珍貴,而具篆書款識的是兩件單色玻璃器。該水丞為其中之一。

康熙三十五年造辦處玻璃廠成立,當時的技術來源既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國內的匠役主要來自山東博山和廣東,這兩處均是我國重要的玻璃產地。特別是山東博山,最遲在元代就已開始生產玻璃。國外的則是來自西方的傳教士和在俗的技師。就這樣東西玻璃技藝在清宮玻璃廠交融,由此開始了清宮玻璃器的製造,掀開了中國玻璃工藝的新篇章。根據記載,玻璃廠創建的關鍵人物是德國人紀理安。紀理安1691年出發來華,除了在宗教領域上宣教外,還在科學領域上,以自身所學從事中西文化交流,將西方科學技術傳入中國2,稱得上是東西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使者。清宮玻璃器中的異域風格,就是西洋玻璃技術的真實寫照。這件水丞的裝飾迥異于中國傳統的風格,器表完全是西方刻面寶石的裝飾,棱線筆直,棱角清晰,平面之間富有角度上的變化。由此推測它很有可能是由當時在玻璃廠內任職的西方傳教士或技師燒煉,並按照西法琢磨而成的;也有可能是由玉工按照西方技師的設計要求以砣玉的方法加工而成的,因此具有外來風格,在傳統玻璃器中別具一格。

該水丞玻璃質地十分純淨,是檔案中說的那種水晶玻璃,它無色透明,但玻璃表面析有雲霧狀的小白點,對透明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以手觸摸,有黏澀之感。在矽酸鹽工藝上,這種現象稱之為「泛堿微裂紋」,它與玻璃的配方和存在的環境有直接關係。這種現象在清宮早期玻璃器中有所反映,到乾隆時也偶有存在。即便如此,我們借助放大鏡,仍能窺看出它的晶瑩。

image

 

 

 

錫釉陶藍地中國庭園人物紋瓶(一對)
1670年
法國 納維爾
高48.5公分 徑21.7公分 高48.5公分 徑21.3公分
MNC22284、MNC22285
賽佛陶瓷博物館藏

這對產於1670年的錫釉陶瓶,充分顯示出納維爾工坊的匠心。歐洲匠役藉錫釉陶器模仿中國青花瓷器的紋飾,除了技巧上的模仿,也有創意和想像上的仿造。荷蘭Delft地區的匠役追求忠於原樣,納維爾地區的匠役則有所創發。在中國元代已見這類以鈷藍為地、紋飾反白呈現的青花瓷器;在法國,這種藍地反白紋飾的陶瓷器皿則是納維爾地區匠役獨運匠心的成就。

十七世紀,納維爾錫釉陶器的藍地白花風格有「納維爾藍」或「波斯藍」之稱。製作過程中,整個素胚浸在鈷藍釉料中,顏色深度從深藍到幾乎呈黑色。深色地中呈現微凸的白色紋飾,其趣味與中國藍地白花的青花瓷器並不盡相同。

交會的燦爛火花---創新製作

在傳教士與中西方人士直接或間接的積極推介下,十七世紀晚期至十八世紀初,中法雙方經由直接模仿,進而各自發揮創意,在文化與藝術方面分別孕育出嶄新的風貌,呈現出東西雙方經由密切的交會後所迸發出的燦爛火花。

路易十四時代,法國的玻璃工藝以Bernard Perrot(1640-1709)所燒製者最負盛名,本次展覽中借自法國的七件玻璃器,或由其親手製作,或出於其工坊。這些玻璃器有吹製的,也有模製的,更有吹製加模製的,不一而足。

當時法國先進玻璃工藝吸引著康熙皇帝的目光,遂在造辦處建置玻璃廠,並且成功的燒製出單色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灑金玻璃、玻璃胎琺瑯彩等品類。當時燒製的成品不但供皇帝自己玩賞,也作為賞賜大臣的禮物,以示榮寵。此外,皇帝也曾將玻璃胎畫琺瑯器皿賞賜西洋人士,以展現內廷研製這項工藝的成就。

除了玻璃工藝,西歐的畫琺瑯工藝也曾深深吸引康熙皇帝的目光。此時除了開創出華麗的金屬胎畫琺瑯工藝外,匠役們也將琺瑯釉彩繪在瓷胎與宜興陶胎器表,成為後人稱頌的琺瑯彩陶瓷器。

千年來,中國瓷器的燒製馳譽國際,傳教士遠來中國傳教,也肩負介紹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有關中國人燒製與使用瓷器的情形當然也在報告聞見之列。歐洲陶工經由實物的觀察與模仿,加上傳教士的報告,對於中國的青花瓷器的紋飾,從模仿到創新;路易十四時期發展出的垂帷紋飾,精緻而華麗,甚具特色。

在繪畫藝術方面,經由傳教士的推廣與教導,當時滿漢畫家都曾創作出具西方透視法的畫作,甚至有油畫作品傳世,顯示出當時中西繪畫技法交會、融合的時代意義。

image

 

 

青花垂帷紋香具
約1700-1715年
法國 聖克婁工坊
軟質瓷 釉下彩
高21公分 徑16公分 口徑11公分
高19.1公分 直徑16.3公分 口徑10.5公分
Inv. 12625 & 12626 1906年購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藏

聖克婁工坊在展現出其製作品質後,便致力創新。這兩個香具即為最佳範例。在此,聖克婁未模仿中國瓷器,而是進行改造,特別採用工坊經常使用到的突起卵形圖飾。兩器物中其一為出現此類圖飾的首例,另一個則無,然畫師以珍珠飾帶來仿效卵形圖飾。

image

 

 

 

 

清 康熙 玻璃胎畫琺瑯藍地牡丹膽瓶
高12.6公分 口徑3.1公分 底徑3.8公分
故瓷17588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侈口,長頸,垂腹,底部看似外撇的圈足,卻係實足。全器以藍料為地,間飾彩繪纏枝牡丹花卉紋樣,口與足各留有一圈白邊,白邊上下又各加塗一圈金彩。底部無款,除因傳世隨附有乾隆朝為之配製的木匣,透過匣蓋上所刻「康熙年製玻璃胎畫琺瑯花卉藍地膽瓶一件」,而得知該件作品產燒於康熙時期。依據官書和傳教士書簡的敘述,也得知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宮造辦處下設有玻璃廠,產造的玻璃胎畫琺瑯不僅被康熙皇帝用以賞賜羅馬教皇特使,同時透過高士奇《蓬窗密記》記載,也瞭解康熙皇帝在清宮督造西洋工藝的產造,其背後亦深具「遠勝西洋」的政治意圖。

image

 

 

 

 

清 康熙 銅胎畫琺瑯花卉方盤
長17公分 寬15公分
故琺376/列-360-36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銅胎方型淺盤,器緣呈波浪狀,口沿、四角與底邊鍍金。盤內由四組綠色縱橫曲線分為二十五格,每格內繪折枝花,有連枝並蒂者,亦有兩種花卉或植物相搭配者,計有梅、蘭、荷花、芝蘭、水仙、海棠、牡丹、茶花、玉蘭、秋葵、石竹、芙蓉等十餘種。中心格內為正倒兩朵纏枝番蓮花。內壁四面環繞碧藍地轉枝花卉紋,與外壁之黃地花卉紋作不同方向之律動。口沿鑲邊處飾以白地褐紫色卷草紋。此盤之背面同樣以四組縱橫曲線分為二十五格,但圖形為左右正倒相疊之侈口鼓腹瓶形器。瓶身有盤螭紋、蕉葉紋、花葉紋、渦卷紋等裝飾紋樣。盤心有“康熙御製”四字雙行楷書款。每格內分別以白地與淺藍、淡黃、淺綠、淺紫、桃紅五種暈染色調繪飾於紋樣上作搭配,並有二處以點狀虛線為飾。深淺暈散的色彩與倒正交錯的弧形紋產生一種虛實相生,帶有重疊反影與多面稜鏡互映的視覺意象。

此件淺盤之造型,異於一般花口或多角形盤碟,弧狀起伏的邊緣線條使金屬胎質產生有如囊袋弛張的柔軟質感。琺瑯釉層勻整緻密,色彩配置豐富,盤心與背面紋飾略見工筆細繪,與淺勾輪廓暈染施色的差異,在康熙朝琺瑯製器中是設計特殊,製作精美的成品。

image

 

 

 

 

清 康熙 銅胎畫琺瑯玉堂富貴瓶
高13.4公分 口徑4.2公分
故琺384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銅胎玉壺春式瓶。鎏金侈口下方以黃地花卉圖案裝飾,頸飾一圈蕉葉紋。器腹白地繪折枝牡丹、臘梅、辛夷及湖石景致。器內施淺藍色釉。圈足有白地黑色轉枝花,底有白地「康熙御製」雙行雙方框隸書藍料款。

花卉描繪細膩生動,富於光影明暗變化,透露出受到西洋寫實畫風的影響;圈足的黑色轉枝花,亦是西洋式的邊飾。牡丹等花卉嬌嫩的粉紅色,應是以發展於歐洲、由廣東工匠新近傳入的氯化金紅所繪;而描寫湖石的釉上藍料,也是此際調配出的新顏色。此件銅胎畫琺瑯瓶有青花五彩瓷器之裝飾效果,但因為皆為釉上彩繪、火侯較易掌控,使得繪畫之精緻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為康熙朝、更是清代畫琺瑯佳作。

image

 

 

 

 

清 康熙 瓷胎畫琺瑯花卉盤
高2.6公分 口徑19.6x18.9公分 底徑11.5公分
故瓷8808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折沿盤,口作八瓣菱花形,弧形壁,平底,淺圈足。盤內淺劃暗花茶花紋。足內平底無釉,中心畫雙圈,內書「康熙御製」款。盤心以黃料為地,中心畫紅色番蓮花,間飾粉、藍、紫三色小花與花苞,內周壁畫紅、藍、粉、紫四色番蓮花,折沿以紅料彩繪卷枝紋。外周壁裝飾藍、紅、紫、黃四色番蓮花,外折沿以淡紫料彩彩繪串枝葉紋。

依據蔡和璧研究,盤子本身為永樂朝製品,磨掉足內底釉後所添加的康熙年款,反映出康熙朝使用清宮庫藏白瓷彩繪畫琺瑯的例證。此外,因裝飾紋樣多半運用雙鉤技法完成,故從清晰可辨的輪廓線中,也展現出類似於銅胎掐絲琺瑯以銅絲圈填紋樣的特色。

image

 

 

 

 

清 康熙 宜興胎畫琺瑯萬壽長春海棠式壺
高6.9公分 口徑6.5公分 足徑6.5公分 通蓋高9.3公分
故瓷16977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四瓣瓜棱形壺,曲把、短流,蓋作四瓣菱花形,捲唇邊,蓋面繪黃色秋葵與紫色雛菊,緣邊飾綠彩。壺身兩面彩繪粉色桃實與桃花,流與曲把周緣則裝飾黃、粉兩色月季花,壺身於紋飾之外,且加施一層透明釉,底以黃料勾描雙圈,內書「康熙御製」四字宋體款。

使用進口琺瑯料在宜興胎上彩繪紋樣,或可視為是康熙皇帝推廣瓷胎畫琺瑯所衍生而出的另一項創意。從道光十五年登錄完成的《琺瑯、玻璃、宜興、磁胎陳設檔》中,可以明顯地觀察出宜興胎畫琺瑯主要產造於康熙朝,且因桃實與月季花象徵「萬壽長春」,故能呼應檔案中對於當時所見關於「宜興胎畫琺瑯萬壽長春海棠式壺,壹件,蓋有缺」的記載。

image

 

 

清 班達里沙 人葠花
軸 紙本設色
縱136.1公分 橫74.2公分
康熙御題:熱河產人參,雖不及遼左,枝葉皆同,命畫者圖繪,因戲作七言截句記之;舊傳補氣為神草,近日庸醫悞地精,五葉五枝含洛數,何斟當用在權衡。鈐印三:中和、康熙、稽古右文。
故畫002507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班達里沙(活動於康熙、雍正年間),為滿洲或蒙古族人,擔任「畫畫護軍」,為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的弟子之一。據《造辦處活計檔》雍正元年(723)〈記事錄〉記載:「班達里沙、八十、孫威鳳、王玠、葛曙、永泰等六人,歸在郎石寧(世寧)處學畫。」雍正元年至十年之間〈畫作〉亦有多筆記錄顯示,栢唐阿班達里沙與其他宮廷畫畫人於圓明園合繪通景畫、年節畫。「栢唐阿」或「柏唐阿」,皆是滿文的音譯,為匠役的意思。〈人葠花〉是本院藏品中較為罕見之油畫作品,設色方式採平塗法,受光面保留白色,背光面塗成黑色,但仍有中間色調,與中國傳統設色技巧略有區別。清宮有以油彩作畫的記錄,但並不使用畫布,改以光滑堅韌,不易暈染的高麗紙為材質,以油彩落墨則成半滲化狀態。畫中花盆侈口折沿,深腹、上豐下斂,矮圈足。通體罩施粉色釉,口沿天藍、紫彩相間,外壁局部出現葡萄紫釉彩,或欲摹仿鈞釉瓷盆。花盆表面光影變化細膩,具有明暗層次和退暈變化,因年久畫面上泛起白色。安放盆栽束腰帶托泥朱漆花几,三彎腿弧線優美。構圖採透視法融入光學現象,光線被器物遮住而在几面及地面投下灰色陰影。

人參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具長柄,莖端掌狀複葉,先端漸尖,邊緣有細尖鋸齒,葉片暗綠或紫綠色。三年生開花結果,果實腎形,初為淡黃綠色,熟時鮮紅。畫家深入觀察植物自然生長生態,以俯視法處理葉片,使之平面依次伸展,而不是柔軟自然垂下,盆景內另繪雜卉。畫上方康熙泥金行楷書題云:清勁剛健,整齊劃一,屬早期仿唐人及趙孟頫書風。人參是名貴藥材,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功效東北長白山脈一帶,吉林、遼寧、黑龍江皆是著名人參產地。康熙四十七年(1708)法國耶穌會士杜德美(Pierre.Jartoux, 1668-1720)奉康熙皇帝之命,與法國籍傳教士雷孝思(Jean Baptiste Regis, 1663-1738)、白晉(Joachim Bouvet, 1656-1730)被派往遼東、北直隸一帶長城測量經緯點。杜德美在長白山接觸到人參並親自服用,對它的功效有直接體驗。康熙五十年(1711)將所見人參的形態、藥性、生長環境、分佈區域詳細記錄繪圖,寄往法國耶穌會和英國皇家學會,並刊載在《耶穌會士通信集》,引起歐洲科學家對人參功效的興趣。

日期 Dates:2011/10/03 ~ 2012/01/03
地點 Venue:圖書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區

國立故宮博物院版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好文收藏與分享---

-------------------------------------------------------------------------------------------------------------------------------------------------------------------

今日整理電腦,突然發現了這份收藏的網頁文章, 雖然展期已過,不過看看這些內容,也覺得非常精彩。尤其是最近看了許多清宮劇 ,康熙、雍正 、乾隆、這些歷史人物彷彿重生般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豐富了日常生活,近來流行穿梭劇,如果這些人物真的看到這些電視劇會是莞爾一笑呢?還是氣得跳腳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湯湯的分享空間 的頭像
    湯湯的分享空間

    湯湯的平面設計美學分享

    湯湯的分享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